高考數學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轉變
2017-10-23 10:45:07新浪教育
從2009年開始,每次PISA測試(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結果發布時,都會引發全國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探討。其實,PISA測評(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核心是對“能力”的考查。
教育評價和監控就像是國家教育體制的“保健醫生”,不斷地提醒著一國更新教育觀念,引進教育評價和監測領域的先進理念和技術,而高考作為中學教學評價的一種重要形式,也在不斷地變革當中前行。
以數學為例,恢復高考至今的40年間,高考數學經歷了從 “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轉變。2004年的高中新課改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等六個方面進行了重大變革,突出了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因而新課改下的高考命題指導思想也由原來的“知識立意”改為“能力立意”,按照“以知識考查為基礎,能力考查為主導”的原則進行。
“知識立意”的數學命題側重于對具體數學知識的考查,不能很好地體現當今社會所強調的創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多學生為了獲得高分而一味背書做題,很少有時間去深入思考所學知識對于現實生活的意義,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卻很難將其轉化到現實的應用中,其結果很有可能成為“書呆子”;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更偏重于知識的灌輸,以“題海戰術”訓練學生的應試技巧,導致是學生負擔沉重,綜合素質卻沒有得到提升。
2004年的《考試大綱》中明確規定,高考數學中考查五種能力: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到2013年,數學能力的考查更進一步界定為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對所學知識的探究、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更加明顯。
“能力立意”的數學命題考查的是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在新情境下的具體應用,以新情境、活動為載體,一般沒有明確顯性考查的數學概念、基礎知識,而是將解決問題需要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內隱其中進行命題,要求學生能觀察、分析數學事實,探究、猜測適當的數學結論和規律,創造性地給出數學問題的解釋或證明方法,不但具有考查知識的功能,更具有考查學生潛能、數學素養的作用。
以“能力立意”命題,要求教師從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積極、民主的學習環境;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靈活多樣的,教學中師生交往、互動,注重實驗操作,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重視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應用意識。
以“能力立意”命題,要求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課堂的主動探索者。課堂活動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此外,養成自己動手實踐、動口表述、動腦鉆研的習慣,把自己弄不懂的地方、錯誤的地方都找出來,主動思考問題,積極地探索其中的內涵,更深刻的理解知識,達到學以致用,靈活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