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工科實驗班的一場逆襲:14人將去世界名校
2017-07-24 11:15:05中國青年報
4年前,天津大學在本科生中開辟了一塊小小的“試驗田”——工程科學實驗班,期望能用不一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找到未來工程領軍人才。
這是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作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批準設立的國家試點學院,針對中國工程教育學生動手能力不強、與行業發展脫節、創新不足等問題,開出的一劑藥方。
“試驗田”首先打破的是“唯分數論”的選才標準。興趣和潛質,在這里被看得比分數更為重要,有的人高考成績甚至沒有達到天津大學的錄取分數線。
可恰巧的是這里偏偏“產量奇高”,4年后實現全面“逆襲”:全班平均成績遠高于其他班,超過70%的學生在國內外各類課外科技競賽中獲獎,三成以上學生擔任了校院級各類社團主席。
也不斷有人離開,最初的36名入選者,只有29名留到最后。他們中14人被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的帝國理工學院等世界名校錄取;14人將在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國內名校深造,其中13人被免試錄。贿有1人簽約了一家科技公司。
天津大學精儀學院院長曾周末擔任實驗班的班主任,在他看來,這里最可貴的地方是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引導他們去發現、發展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一股與眾不同的勁兒”。
宋牧澤覺得自己“字寫得不錯”,就手寫了一份申請表寄給天津大學,“狠狠地夸了一下自己‘能力強’‘活躍’”,沒想到,真的入圍了天津大學首批工程科學夏令營。
那一年,他高二,成績排在年級60名~70名左右,不算太拔尖,沒有參加過任何的學科競賽。
那一次的夏令營是他的大學初體驗,從高中無邊無際的題海中來到那里,讓他覺得“好玩、有意思”。
他看到“有個同學展示自己做的電池板,能跟著太陽一直轉”;聽到“有個老師講C++編程,把計算機語言講得特別有意思”。在精儀學院“高大上”的實驗室里,在姚建銓院士等業界“大咖”的講座后,他印象中的課堂被重新定義了,“和高中講課的灌真不一樣”。
最終,宋牧澤和另外兩位同學合作完成了“如何解決汽車行駛中開大燈問題”的解決方案,用了剛學的編程方法,用PPT完成了答辯,獲得了“高考成績不低于天津大學在當地錄取分數線30分即可錄取”的“入場券”。更重要的是,他觸摸到真正的工程科學,發覺“學工科挺不錯”。
天津大學精儀學院被確定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那一年,恰逢錢學森誕辰100周年。在紀念大會上,鄭哲敏院士闡釋了錢學森對工程科學的理解,“純科學家與從事實用工作的工程師間密切合作的需要,產生了一個新的職業——工程研究者或工程科學家。他們形成純科學和工程之間的橋梁。他們是將基礎科學知識應用于工程問題的那些人”。
2012年啟動選拔。2013年實驗班成立,36名學生成了首批“吃螃蟹”的人。這里面向儀器科學、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培養的人,可以是“具有創新潛質的學術精英”,也可以是“具有總師潛質的工程精英”。
這項試點學院改革集全校之力,“資源不受限,政策無禁區,敢碰改革關鍵點,敢趟改革深水區”。
“3+1”的培養方案,讓學生在校學習3年后,可根據各自的發展特點,選擇到國外學習或企業實踐1年。
羅銳剛上大一時就注意到,必須要修滿40多個學分,“比學院其他班都要多很多”。課程表上有很多跨專業的課程,“許多課都是和物理、數學系的同學一起上的。”他們學《英文溝通與寫作》,替代傳統大學英語課程;核心課程全英文授課;《經典力學》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科技文明史》《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訓練》《中文溝通與寫作》《世界文明與跨文化溝通》等工程科學類通識課程等幾乎都是針對他們的“定制課程”,并從全校各院系請老師來講授。
最終,學生們可以在學院內部,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任何專業作為自己的畢業專業,獲得學位證書。整個學習的過程,更多的選擇權都在學生自己手上。
剛進入實驗班時,曾在推薦信上夸自己“活躍”的宋牧澤,發現其實自己還不夠活躍。課堂根本沒有安靜的時候,“我們隨時和老師互動,聽不懂甚至會要求老師重講。”課下,同學們喜歡組成幾個小團隊“抱團”學習。“一般是以學霸為圓點,組成小團隊一起學習。”宋牧澤笑著說,比如同學王云祥就是一個“圓點”,他即將到南加州大學直博,“網購買電路板、自己焊,是他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
期末考試大多是真刀實槍地做項目,很少有傳統死記硬背的考試。許明智說:“這讓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學、需要學什么、怎么才能學好,以及將來自己要往哪個方向發展等問題。”
聽上去有些殘酷,這個班實行競爭性分流機制,每年根據學生成長狀況、個人興趣進行分流,其他專業優秀學生可以申請進入該班,不適應的學生分流至學院其他專業。幾年里,共有7名學生因為“不適合”離開了這里。
去年9月,班里有20人選擇前往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多倫多大學在內的海外著名高校進行畢業設計,9人選擇前往國內知名企業進行實習。
班長許明智高考分數低于當年天津大學在當地最低提檔線2分。大四時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了畢業設計,而且決定將在那里繼續深造。他對自己的未來也更明確——進入國際科研咨詢行業,而不只是單純地做學術研究。
同樣在海外名校完成了畢業設計的羅銳則作了相反的決定,她放棄了海外深造的機會選擇去清華大學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她認為“做科研,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而且還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科研方向——微機電系統。
“教育改革的出發點,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曾周末說,創新人才不是“拔”出來的,而是在適宜的土壤中“長”出來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胡春艷
。ㄔ瓨祟}:天津大學工程科學實驗班的一場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