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男生幫村民打造現實版“開心農場”
2017-05-17 11:25:21中國青年報
位于北京豐臺區王佐鎮的怪村在今年五一期間迎來了新氣象:村中幾百畝的荒地上,一個開放性的郊野公園,花海、農田相映成趣。而一年前,這里還是滿地雜樹的洼地……這改變讓村書記劉建軍覺得,當初選擇王宇琛的團隊來改造土地,選對人了。
王宇琛是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主修工業設計。一年前,一個有機農場推廣的項目讓他燃起了鄉村設計的熱情。此后,從設計“開心農場”,打造鄉村“伊夢園”,再到設計智能農業產品,這個還沒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就這樣一頭“扎進”鄉村,通過組建團隊創辦公司,用所學專業知識,立志為京郊鄉村農業的轉型發展,填補規劃設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大一創辦公司,從“雜家”向“專家”轉型
和很多學生一樣,王宇琛接觸社會的實踐最早也是從做家教、市場推廣等兼職開始的。可這些嘗試卻讓他感到“干得太雜,和專業結合得不強,方向不明確”。
抱著“學以致用”的想法,王宇琛開始聚焦自己的專業和師生資源。通過課堂內外一個個項目,他與工業設計、城鄉規劃、環境藝術等專業的同學組建了一個9人的創業團隊,以專業化的定位,嘗試從“雜家”向“專家”轉型,團隊還吸引了兩位來自北京林業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的研究生。
注冊公司后,為了推廣團隊的設計、積累資金,他和團隊成員、室友于洋等人遍訪學校附近建材市場的商戶,設計單頁、T恤衫……他們什么都愿意干。然而,兩百多家商戶跑下來,“最后聯系我們的也就五六家。”這讓他們進一步意識到,設計市場門檻不高,要做得有特色卻很難,“還是要結合專業知識,發揮團隊的核心競爭力,創業才有意義。”王宇琛體會到。
2016年的春天,一位老師介紹的一份鄉鎮業務,為王宇琛的創業團隊打開了鄉村的“大門”。他得知,豐臺區怪村正準備打造“都市農業體驗園”吸引觀光,但村民們卻不懂如何設計方案。
王宇琛了解情況后,在怪村周邊5~8公里地區展開人流量、消費水平、交通、土質等情況調研,完善了“無公害、有機綠色蔬菜代耕代種”的經營理念:周邊居民可通過自主或托管兩種方式租地耕作,收獲有機農產品。這樣既滿足了當地人的休閑需求,也實現了村中有機農作物的有效推廣。
正如他們預測的,這個被大家稱為“開心農場”的田園在第二年迎來了人流的明顯增長。這成了王宇琛團隊完成鄉村業務的“第一單”。
把業務扎在鄉村,堅守定制化設計
之后,一個更具挑戰性的項目擺在了面前:他們需要打造一處既能吸引客流觀光休閑,又能促進親子互動的觀光場所,而當時留給他們的,只有一處占地80畝、一遇下雨就積水生蟲的洼地,村書記劉建軍清晰地記得,“當時那園子里只有一條路,5分鐘就走到出口,沒什么趣味。”
“一切從零開始。”正如王宇琛說的一樣,這一次,設計方案的可靠性、資金的有效利用、設計的獨特性等等,成了需要解決的難題。
王宇琛等人擠出時間對怪村的相關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形成規劃方案,經過討論確認后,他們陸續繪制草圖、確定水土分區,規劃古亭、長廊、雕塑等配套設施,分頭與施工方對接……不知不覺,已過了半年多的時間。
設計方案時,他們并沒有走捷徑。“設計行業有各自的資料模板庫,設計公司可以從中尋求適合的模板,加以簡單修改,也能做出一套方案”,但王宇琛覺得,這更像是一種“套路性的設計”。而他們希望“做切實可行、又具有鄉村特色的定制化設計”。比如原本的引水溝被設計成能集雨、排水、養魚的景觀河,他們覺得賦予實用設施以觀賞價值,更能凸顯設計的品質。
為了充分利用怪村的地形與獨特的文化資源,設計這個開放性郊野公園時,王宇琛的團隊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京畿太平鼓”文化融入,形成了一幅山水相間的3D公園效果圖。他們還在小山、水塘、樹林等不同片區引入兔子、矮馬等性情溫和的小動物,這一設計方案在半年后變成了現實。
如今,步行于怪村的“伊夢園”,劉建軍說,“園中曲徑通幽,轉一圈起碼要40分鐘,感覺走不完”。這一次,王宇琛的團隊也由單純的鄉村田園設計,轉向提供鄉村農業成套服務方案。
拓寬業務渠道,探索鄉村發展新路
為了拓寬思路,課余時間,王宇琛常常到北京周邊的村落做調研。他發現,京郊北部包括密云等地區的鄉村在發展上存在相似的瓶頸:農村發展模式同質化,農業規劃跟風思想普遍;村民觀念較為落后;農業產品生產推廣體系不健全,設施落后……
而大興區長子營鎮的蔬菜基地則以另一種方式吸引了王宇琛的注意。這里白色的蔬菜大棚和智能化農業生產模式相配套,擁有7個農業標準化基地,可以實現對農產品的遠程監測與生產管理,已經成為北京重要的生態農業發展區。
這種對比讓王宇琛覺得,設計智能農業產品并在鄉村推廣,將會有很大的市場。于是,他和團隊嘗試以工業化的形式生產智能農業產品,比如設計主打“綠色、節約”的智能駕駛農機具,使用者可以遠程監控大棚內的果蔬生長情況并控制機器耕作,省下來回跑的精力。目前這樣的智能農具已經在通州西集鎮一家果園投入使用,并與廊坊大城縣的多家農業生產企業達成了銷售合作。
為了有效利用京郊村落的區位資源,他們還設想搭建一個聯通京郊農村和鄉村設計資源的公益性平臺,集中各方力量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他始終相信,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填補農村產業發展的空當,可以為農村帶來發展效益。
如今的王宇琛還是校創新創業聯盟的副主席。在他看來,自己接觸到的許多資源都源于學校為他們提供的創業環境。
在校期間,每當有課程格子、車庫咖啡等創業大咖的講座,王宇琛總是帶著問題前去,最后一個離開;除了食堂和宿舍,他最常去學校團委樓內那些專門為學生創客而設的工作室;據了解,為了營造“師生協同創新”的氛圍,從2016年1月學校成立了專門的創新創業學院,全校成型的創業團隊已達60多個。
“眼光獨到”“敢闖敢干”,在北京工業大學就業創業教育辦公室主任李春佳看來,商業模式單一、職業規劃模糊、心態浮躁是近年在校生創業常見的問題,這個才讀大二的學生卻能有種“把一群人團結在一起,高效率地完成一件事”的能力,比同齡人成熟,善于利用資源有的放矢,最重要的是,“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