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學院差別在哪 即將報志愿的你需要了解!
2017-05-11 11:29:52新浪綜合
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你會發現,有的學校是xx大學,而有的學校是xx學院。
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呢?相信很多家長和考生都有同樣的疑惑。本文就來為大家分析一下大學與學院的區別在哪里。
官方說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大學和學院都應具有較強的教學、科學研究力量,較高的教學、科學研究水平和相應規模,能夠實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層次的教育。
大學:指提供教學、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組織。其教學方式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
學院:主要指門類科目較少、專業性較強的高等學習機構。
學院可以作為獨立的學校,也可以是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設置的獨立學院。
另外很多大學也設有自己的二級學院,與系相同。
在校生規模
大學:全日制在校生應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
學院: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應在5000人以上。
學科專業
大學:在哲學、文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中,大學應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其普通本科專業需覆蓋該學科3個以上的一級學科。
每個學科門類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總數的15%,并且至少有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學校的普通本科專業總數需多于20個。
學院:應擁有1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其普通本科專業應能覆蓋該學科門類3個以上的專業。
師資力量
大學:普通本科學校應具有較強的教學、科研力量,學生與專職教師的比例一般不高于18:1;兼職教師人數應當不超過本校專職教師的1/4。
大學的研究生學位專職教師應占50%以上的比例,其中博士學位的專職教師應占專職教師總數的20%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職教師應不少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職務的專職教師應不少于100人。
學院:在建校初期的專職教師總數應不少于280人。
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專職教師數占專職教師總數的比例應不低于30%;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的專職教師人數應不低于專職教師總數的30%,其中具有正教授職務的專職教師應不少于10人。
各門公共必修課程和專業基礎必修課程,至少各分配2名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的專職教師;各門專業必修課程,至少各分配1名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上的專職教師;每個專業至少分配1名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職教師。
教學水平
大學與學院在教育部組織的教學水平評估中,結論應達到“良好”以上。
但大學還需達到以下標準:
近兩屆教學成果評選中,至少2個以上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級一、二等獎或省級一等獎。
近5年年均科研經費,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的學校應達到500萬元,其他類高校應達到3000萬元;近5年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20項,其中至少2個國家級獎勵;至少設有2個省部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和2個重點學科;至少應具有10個碩士點,并且有5屆以上碩士畢業生。
一些有特色的學院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學校有浦東、松江和徐匯三個校區,以會計、金融為特色,由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和上海金融學院于2016年合并。
2016年在上海招生的專業(本科批次):會計學(含ACCA、CIMA方向)、金融學類、經濟學類、英語(金融英語方向)、工商管理類、財政學類、金融數學、日語(商務日語方向)、金融工程等。
學校擁有會計學、金融學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會計學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校目前擁有1個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1個“上海高校智庫”,并設有上海科技金融研究院、現代支付與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等多個科研機構。
學校還與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服務經濟與制度創新”決策咨詢研究基地。
學校與國外100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現有50多個中外合作交流項目,4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并與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國際會計師公會AIA、澳大利亞注冊會計師協會等機構合作進行國際會計資格的培訓。
知名校友:中國當代經濟學家顧準。
外交學院
外交學院是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也是全國首先設立外交學本科專業的高校。
學院建有外交與外事管理系、外語系、國際法系、國際關系研究所等9大教學單位,還有亞洲研究所、中國外交理論研究中心等20多個研究中心。
2016年在上海招生的專業(提前批):外交學(外交外事)、法學、日語、英語、西班牙語、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翻譯。
外交學專業是國家級和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隸屬于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
外交學院目前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79所大學或機構建立了友好關系,每年也會選派部分優秀學生到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挪威、荷蘭等國家的大學進行交流學習。
外交學院大部分畢業生均在涉外工作崗位上工作,其中有不少畢業生已走上各級領導崗位。
知名校友:原外交部副部長、國務委員戴秉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王毅等。
國際關系學院
國際關系學院以國際問題和外語教學科研為重點,培養了許多的專家學者和業務骨干。
學校與美國、法國、日本、丹麥等國家的16所海外院校和教育機構保持合作關系,開展師生交換交流項目。
主要包括:丹麥奧爾堡大學、法國圖盧茲第一大學、圖盧茲第二大學、美國瑪瑞埃塔大學、麻省大學(波士頓校區)、日本廣島大學、東京經濟大學等。
2016年在上海招生的專業(提前批):傳播學、法學、國際政治、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日語。
學校實行秋、春、夏三學期制,其中夏季學期主要聘請國際師資前來授課。
另外學校實行學分制和導師制,課程體系主要結合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主修與輔修相互支撐。并且學校堅持小班教學,在培養上更加的精細化。
知名校友: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現任監察部副部長鄒加怡。
大學與學院在學科設置、師資力量和科研條件上有不同的硬性規定,家長和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可稍微參考一下。但是不能僅僅依靠這些簡單的硬性條件來判定是大學好還是學院好。
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校的專業優勢、綜合實力、社會影響力以及就業質量等各個因素,綜合判斷才能更好的選擇適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