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品牌計劃”——高考生選擇優勢專業的新思路
2017-01-16 13:41:09圣達信教育文章作者:梁挺福
新年伊始,央視眾多頻道同時推出“國家品牌計劃” 起航視頻,包括格力、京東、阿里、華為、海爾、萬達等眾多民族品牌在內的企業家現身央視,共同宣誓為全球消費者創造個更多價值。新推出的“國家品牌計劃” 以“傳承我們的創造”為主題,是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媒體,同中國企業的優秀代表們以“智造改變世界” 、以 “國家平臺成就國家品牌”的重大項目。
一、“國家品牌計劃”背后的強烈創新需求
不知道讀者朋友最近有沒有關注到這則廣告?對于這則廣告,見仁見智。在老梁看來,廣告背后是我們一貫倡導的“工匠精神”的彰顯,是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轉型的決心與行動,更是以創新捍衛品牌的深刻覺醒。
我們時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縱觀我們所經歷的三次科技革命,無一不是強大的科技轉化能力在發揮作用,推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今,企業也是越加重視產學研的結合,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與高校之間不斷展開深度的合作,進而希望能在某一領域突出技術瓶頸,搶占話語權。比如最近的中車集團與湖南大學聯合成立“中車學院”,中國移動依托清華大學與長安大學成立的“車輛網”實驗室等等,都是新形勢下企業與高校合作更好地進行科技創新的最好途徑。
二、“強強聯合”背后的相得益彰
以中車與湖南大學的合作為例,中車于2016年年底與湖南大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中國中車湖南大學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學中車學院”。中車為什么會選擇湖南大學呢?
首先,湖南大學有一個汽車車身先進設計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致力于研究汽車造型與評價、車輛結構與優化、車身制造與裝備、車輛安全與人體損傷、汽車新材料應用等問題。此外,湖南大學的車輛工程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是湖大的優勢專業之一。這也說明,湖南大學的車輛工程專業更側重于車身設計制造方面。
其次,中車在湖南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與需求。株洲是中車在湖南的大本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中車株所,這里有國內首條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生產線,全球30%的軌道交通核心零部件都在這里生產,中車株洲所也是我國唯一全面掌握高鐵動力系統的企業,徹底打破了國外對軌道動力系統核心技術的壟斷。由此可見,中車在湖南的發展潛力由此可見。
兩者的聯合,對于中車而言,其可以依托湖南大學的人才與學科優勢,為中車提供技術與研究支撐,提供豐富的儲備人才;對于湖南大學,其可以借助中車的實踐平臺,更好的展開教學研究與實踐,有力促進學術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商品化。
其實,這只是是中車走進校園的無數次行動之一。在此之前,中車與湖南工業大學合作辦學成立了交通工程學院,掛靠在該校的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主要基于與株洲的軌道交通企業對接的相關主體專業目前是電機電器、電力電子與傳動控制、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后續將面向軌道交通領域增設相關專業向,特別是近期將主要面向軌道交通領域培養大功率器件及應用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中車與同濟大學,中車與北交大,中車與中南大學,中車與西南交大等高校都有合作。互利雙贏之間,使得彼此的優勢更加彰顯。
在國家品牌計劃的推動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企業走進高校,與高校開展更為全方面的合作。
三、“強強聯合”背后的戰略布局
正如上文所言,校企合作于高校于企業實現了合作共贏。那么問題是?這些校企合作有什么規律可循嗎?
還是以中車為例,下圖是中車在全國的分公司設置情況。這些分公司的發展在立足于本地化的同時,也開始對于本地的創新實力產生強大的需求,促使其不斷走出去,將產、學、研一體化。于是,校企合作便不斷應運而生,并且有了更為深入的發展。如果說,之前的校企合作僅停留于人才的培養與輸送方面的話,現在的校企合作已經提升到了聯合辦學的層面。深度與廣度相比以往,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每個城市或者省份的產業布局,對于當地的高校,在未來會有更為深入的影響。
四、“強強聯合”背后的專業設置風向標
以中車為例,中車的各大分公司的分布范圍,在一定程度上,與“車輛工程”的專業特色點、卓越工程師計劃、國家重點學科等專業設置是有重合的。高校的專業實力與專業就業問題,不言而喻。
結合高校的發展歷史,兼顧中車的業務范圍,各個高校的車輛工程專業又有不同的設置方向:
中車在蘭州、成都、大連、沈陽、洛陽等地開設的都是機車相關分公司,機車,俗稱火車頭,所以,這些地區的高校的車輛工程專業側重于有軌列車方面的研究。其實,這也是與這些高校的發展歷史密不可分。比如蘭州交大、大連交大、西南交大、河南科技大學等,車輛工程專業更而傾向于非道路車輛的研究。
中車在青島、北京、上海、長春、西安、武漢等地開設的都是車輛相關分公司,這些地區的高校的車輛工程專業更側重于車輛的研發、設計、制造等,比如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同濟大學、青島理工、西安交大、長安大學、武漢理工等等。
回過頭來中國各大汽車制造公司的分布地,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在各大汽車公司的總部總會有一所高校在車輛工程領域熠熠生輝:位于長春的一汽與吉林大學,位于北京的北汽與北理工,位于上海的上汽與同濟,位于廣州的廣汽與華南理工,位于武漢的東風與武漢理工,位于重慶的長安汽車與重慶大學。名企與高校在一個城市相得益彰,到底是誰成就了誰呢?經過本文的分析,大家心中或許有了更為明了的答案。其他專業亦是如此,這就是高校專業設置背后的門道。
在結合到最近一段時間,部分高校的部分本科專業被撤銷一事,這表明高校的專業設置,在未來更為優化,更注重質而非量,在“國家品牌計劃”推動下,無論是高校對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都將趨于專業化,縱深化。這是對企業的考驗,也是對高校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的考驗,更是對家長的專業選擇提出了更為燒腦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