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新時代如何培養“金話筒”
2016-12-28 11:43:44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除了學講話外,還要加強實踐實戰,強化寫文章訓練。”11月19日,在中央戲劇學院舉辦的2016年全國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研討會上,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現身說法。新時代下,如何培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本報記者采訪了與會專家、學者。
根據新環境培養人才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屬于戲劇與影視學類,主干課程包括電視編導概論、傳播學、視聽語言、視聽文案寫作、電視攝影藝術、非線性編輯、廣播電視新聞采訪、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語言表達、廣播播音與主持、電視播音與主持等。不同高校根據培養方向和本校特色,還會設立其他必修課程,比如體育節目主播方向會學習體育賽事相關知識,雙語主播方向課程著重訓練外語聽說能力。
在新媒體突飛猛進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面臨日益嚴峻的生存挑戰。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未來該怎樣調整?
“長期以來,我國播音主持教學模式一直是和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局面相適應的。但是,現在媒介大融合的時代為廣播電視環境帶來變化。我們在教學中也深切感受到媒體地位與傳受雙方地位、內容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因此,需要從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入手進行調整。”中戲電影電視系播音主持教研室主任劉云丹認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創作人才。而新傳播環境帶來的影響是,播音員、主持人入門門檻看似越來越低,實際上對創作的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在基本功訓練扎實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知識結構、與時俱進,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的。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播音主持系主任馬欣認為,行業之變決定專業之變,專業之變決定專業教學之變。新媒體語境下更加強調語音發聲的基本功、即興口語表達能力以及采編訓練。因此,教學改革要從實際出發,做出相應調整,特別是主動開設相應新媒體語境的采編課程、互聯網發展及特定的理論實踐課程,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既能全面拓寬視野,又能動手操作掌握要領。
上海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原副院長吳洪林認為,當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要堅持“雙專并用,雙管齊下”的教學理念,即要求學生具備專業技能和專門知識,做到會說、善問、能評,會看、善動、能走。
一些專家認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培養過程中,實踐環節很重要。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主持系主任朱曉彧介紹,2007年,學校獲批全國第一個播音主持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除注重文學、傳播、新聞等基礎性課程知識教學外,學校還非常重視實踐教學,比如以實踐項目為主設計實踐教學內容,以作品案例為主開展實踐課堂教學,以比賽為平臺進行綜合性訓練,發揮實習基地作用,力爭人才無縫對接。
按藝術類招生,在提前批錄取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按藝術類招生,在提前批錄取。其中,播音與主持藝術本科專業在京招生是在本科提前批A段錄取。
2016年,20余所高校在京招收播音與主持藝術本科專業。這些招生院校主要是以傳媒、藝術類專業為主的院校。一些師范類院校、綜合性大學和獨立本科學院也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由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按藝術類招生,很多招生院校會組織專業考試。報考該專業的考生除要參加高考且成績達到學校要求外,還要通過學校組織的專業考試。各學校考試內容大同小異,主要包括指定稿件、自備稿件、新聞稿件、模擬主持、命題評述等。例如,中國傳媒大學專業考試分初試和復試。初試內容為指定稿件播讀,考官提問。復試內容為筆試,重點考查考生綜合素質;面試內容為指定稿件一播讀,指定稿件二播讀并評述。中央戲劇學院專業考試也分初試和復試,初試內容包括朗誦、命題播報,復試內容包括即興評述和綜合面試。
熱門院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競爭激烈。中戲電影電視系主任武亞軍介紹,2016年,中戲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共4570人報考,錄取25人,報錄比約為182∶1。中傳的報考也非常火爆。
不同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錄取原則有所不同。如中戲錄取原則是專業合格,高考文化課成績達到中戲錄取控制分數線后,按專業考試排名擇優錄取。專業考試排名并列的,按高考文化課成績除以生源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本科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所得比值從高到低擇優錄取。若比值相同,依次比較語文、外語、數學成績。中傳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錄取原則是在考生文化折算比值達到學校確定的本專業最低折算比值情況下,按照綜合分(文化折算比值與專業折算比值之和)從高到低擇優錄取。
有關專家提醒,由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特殊性,高校一般會對考生身體條件有要求。報考該專業的考生要關注自身條件是否滿足專業要求,如相貌、音質、形體、性格、敏感度、語言等。
學生畢業后不僅僅當主持人
敬一丹、李瑞英、海霞、康輝、郎永淳、歐陽夏丹等“名主播”都畢業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科班出身。但是,并非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畢業后都是到電視臺、廣播電臺從事播音、主持工作。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主要培養具備新聞傳播基本理論,具備語言學、播音學、主持藝術等多學科知識與能力,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及法規,能從事普通話播音、節目主持、采編、制作和其他相關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面向廣播、影視媒體、企事業單位、網絡公司等輸送語音傳播及公關策劃人才。
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顯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1.4萬至1.6萬人,就業率為70%至75%。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MFA(藝術碩士)導師組組長鞏曉亮介紹,目前全國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高校有300多所,每年招收1萬多名新生。全國播音主持崗位約10萬個。由于行業新舊更替慢,實際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不多。新時代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要具備講故事能力、表達能力、設計能力、社群能力和跨界能力,從而提升就業力。
在一些小規模辦學的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就業情況較好。中戲畢業生專業對口率較高。除到傳統電臺、電視臺工作外,新媒體行業也是畢業生就業去向。
有關專家認為,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互聯網和自媒體的迅速發展,視頻網站及新媒體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此外,該專業畢業生除了當主播外,還可做欄目編導、策劃等相關工作,職位機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