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篇問題論文牽出灰色產業鏈:學術造假成“窩案”
2016-12-20 13:48:06新華網
近年來接連曝光的科研不端,尤其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余篇論文的轟動事件,給我國國際學術聲譽帶來了惡劣影響。調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背后,充斥著一條隱秘的論文交易“產業鏈”。一些第三方機構打著“潤色論文”的幌子,大肆買賣論文、抄襲剽竊、弄虛作假,部分學術造假成“窩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近日通報了一批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其中: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論文同行評議過程;通過第三方在網上買賣論文,隱瞞身份申報基金項目;盜用他人研究成果申報基金項目,申請書信息嚴重造假等情況突出。
28篇被調查論文 近半數與同一家公司有關
僅2015年,四大國際出版集團先后撤銷中國作者論文117篇。基金委重點調查28篇與科學基金項目相關的論文時發現,這些論文全部是委托第三方投稿。其中,近一半論文投稿與一個名為“上海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有直接或間接關系。
這家公司背后是“何方神圣”?
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團撤銷上海某大學王立山等人于2013年發表的1篇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意見被偽造”。“這個案例非常有代表性,在我們此次通報的典型案例中‘名列榜首’。”基金委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主任朱蔚彤說。
王立山自稱迫于博士畢業需要論文的壓力,在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論文后,擅自標注基金項目批準號,偽造了通訊作者電子郵箱,隨后委托其同學臧衛東投稿。臧衛東則自述,他在投稿推薦審稿人環節偽造審稿人郵箱,從而掌控此郵箱并向編輯部反饋編造的審稿意見。基金委在進一步核查王立山博士學位論文時發現,王立山讀博士期間發表論文共計4篇,其中1篇就是被撤銷論文,還有2篇在發表過程中也存在偽造通訊作者電子郵箱問題。
隨著調查的深入,上海某大學王立山、臧衛東既做論文作者,又先后任“上海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將“偽造通訊作者郵箱、偽造論文審稿人郵箱、提供虛假審稿意見”玩弄于股掌之間的真相“浮出水面”。
涉事作者被嚴厲查辦:造假中介仍“逍遙法外”
根據上海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網站顯示,該公司自稱:“提供生物醫學領域最全面的實驗技術服務,研讀并把握最新的科研動態方向及全球科研研究方案,是國內少有的提供課題設計咨詢、創新性評估、結果解讀與數據分析、實驗技術服務、整體實驗外包的生物醫學類高科技服務型企業。”
記者發現,課題整體外包“一站式解決”等廣告19日仍高掛在“上海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網站。同日,上海市國稅系統查詢顯示:“上海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2月,業務范圍涵蓋生物信息分析與技術研發、科研實驗外包、醫學統計等。臧衛東為“上海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股東之一。 目前,基金委已決定對已經資助的項目予以撤銷,追回已撥經費,對當事人進行通報批評,并分別取消4至7年不等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