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志愿填報中的就業率陷阱
2016-12-12 11:10:13搜狐教育
每年在指導考生填報志愿時,考生家長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哪個院校哪個專業就業率高?好就業,咱就報哪個專業!還有不少考生家長以就業率比高低來選擇院校或專業,他們誤認為就業率高的院校就是好大學,就業率高的專業就是好專業。但不知,在一切都市場化了的今天,各種各樣的高校或專業的就業率排行榜存在著很大的“水分”, 據來自高校的一些知情人士透露,在高校畢業證發放、論文答辯與就業協議掛鉤等壓力下,大學畢業生想出各種花招來簽就業協議以應付學校,“被就業”報道屢屢見諸報端。針對此種情況,教育部學生司官員也不得不表示:教育部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率造假,將會通過多種方式核查并處理。
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60萬人;
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80萬人;
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99萬人;
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27人;
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49人;
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56萬人。
一畢業就趕上最難就業季,而很多學校將就業協議和畢業證書掛鉤,畢業生們也因此“壓力山大”。
為了順利畢業、就業,一些大學生想出各種花招來簽就業協議以應付學校——
狠招:不簽就業協議不發畢業證;
妙招:開網店找公司“假就業”;
土招:刻假公章“假裝”就業;
奇招:班干部幫舍友“被就業”;
囧招:小超市“簽”二十畢業生;
絕招:百元網購假就業協議……
一些高校老師也透露,就業率造假現象在高校很普遍。“首先,高就業率可以獲得政府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其次,可以擴大招生規模,獲得更多的招生名額。如果就業率太低,就吸引不到人,學校就支撐不下去,排名也會靠后。”這種情況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一個集中體現,2003年,教育部出臺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對“就業率明顯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原則上要減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調低增幅”;2005年起,教育部規定高校的招生計劃要與畢業生就業狀況適度硬性掛鉤,對連續兩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針對上述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存在的造假與泡沫現象,今年5月30日,教育部再次重申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四不準”,并表示將開展就業簽約和統計工作專項核查,認真審核就業協議書、勞動合同等材料,采取訪談畢業生、回訪用人單位等方式進行嚴格核查,確保就業簽約和就業統計數據的客觀、準確。“四不準”即各高校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掛鉤;不準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
教育主管部門的嚴管措施或許能夠奏效,作為考生家長來講,重要是不要被這種假象的就業率給蒙蔽了兩眼,從而陷入志愿填報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