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愿時必須考慮的五大因素
2016-11-23 11:28:28新浪教育
高考志愿填報是青年學子第一次最重要的人生決策,志愿填報的好與壞,直接關系考生未來職業發展,也事關一個家庭的未來走向。
高考志愿填報不僅僅是考上一個大學,就讀一個專業這么簡單,它應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直接影響未來知識構建、思維視野、能力素質養成、就業職業、發展領域和人脈關系。
高考志愿填報的選擇,不僅僅只是根據分數選擇學校和專業,更應該是立足考生的個性特點、能力特長,選定適合考生未來發展的專業領域,選擇更有利于考生未來發展的學校。
大學是影響人一生發展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絕對不可以隨意對待。作為考生,或許對志愿填報的這些意義理解不夠,但作為負責任的家長,務必高度重視,提前籌劃,尋找科學的方法,為自己孩子的志愿填報做好準備工作。
志愿填報的準備階段,五個因素是家長和考生應該重點考慮的。
1、選學校與選專業
填志愿時是以學校為主還是以專業為主?
成績優秀的高分考生最好選擇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專業可以偏基礎,畢業后再確定發展方向。
成績較優秀、考分相對較高的學生,即一本中分段的大部分學生,要學校與專業并重,比較理想的選擇是專業類院校的主體專業。學校與專業不能兼顧 時,如果以選擇學校為主,專業要盡量靠近學校的主體專業,或是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如果以選擇專業為主,就要綜合考慮學校的整體情況,專業最好是自己很感 興趣或畢業后找工作時有優勢的專業。
成績一般的考生要優先考慮專業,其次考慮學校。這部分學生學業成績雖在同一水平上,但努力程度并不同,學習潛力也不同,其優勢和潛質即使個人和家長也未必認識到了,這種差異對大學的專業學習往往影響較大。因此,選擇適合自己潛質的專業,會給個人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
選擇了專業,下一步就是選擇學校,學生的專業潛力加上良好的學校平臺會的到更好的發展。有了專業目標之后如何去選擇合適的學校呢?
2、家庭經濟情況
在我國高等學校中,有少數的專業,國家會發給專業獎學金;絕大多數的專業,則不發,學生的費用全由家庭承擔。這樣,讀少數有專業獎學金的家庭負 擔要稍輕一些,讀絕大多數無獎學金的專業的家庭負擔就要重一些。一般說來,讀綜合性大學、理科院校、外語、財貿等院校,家庭負擔要更重一些。讀這些院校的 本科,僅學費家庭一般一年要支付出5000元以上。讀獨立院校(或分校)、藝術類院校,一年的學雜費就在1萬—1.5萬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費會更 高。讀軍事院校、武警院校、國防生、師范專業,家庭基本無經濟負擔。因此,考生選擇專業時,不得不分析家庭的經濟情況。
3、身體健康狀況
報考高等學校的所有考生均須參加身體健康狀況檢查(以下簡稱體檢)。
所屬招生委員會會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制訂體檢工作的組織辦法,由縣級(含)以上招生委員會和衛生部門組織實施。考生的體檢須在指定的二級甲等 (含)以上醫院或相應的醫療單位進行,主檢醫師應由具有副主任醫師(含)以上職稱、責任心強的醫生擔任。主檢醫院或相應的醫療單位應按教育部、衛生部、中 國殘疾人聯合會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對考生體檢作出相應的、規范準確的結論,并對其真實性負責。非指定的醫療機構為考生作出的體檢 結論無效。
4、平時學習成績及單科成績
對于高考志愿填報來講,掌握平時學習情況是不是多此一舉呢?
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填報志愿,并不是簡單的一蹴而就的事情,平時的學習成績是考生自我定位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特別是對于考前模擬填報和考后估分模擬填報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避免出分之后報考忙亂,因此考慮平時的學習成績大有必要。
5、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怎么判斷哪些專業適合自己呢?認真分析考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性格類型和行為特點,你會發現這些個體差異適合不同的專業學習、職業生涯和人才發展。
部分建議供大家參考:
語言模仿能力強的學生,學習一門應用語言應當不費力。
擅長邏輯思維的學生,適合搞學術研究,從事理論工作。
有標新立異想法的學生,可能具備創新人才的核心素質。
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強的學生,對專業不必過分看重,學校的整體氛圍可能更具決定意義。
沒有堅持長期學習思想準備的學生,即使考試成績較高,也未必適合從事醫生、IT研發工程師等職業。
慣于聽命于人、案前久坐的學生,最典型的專業選擇可能是會計、審計類。
樂于助人、性格溫和的學生,適合做一名教師或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