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幫暑期直播答疑總結:語文閱讀題型解析(2)
2016-08-22 13:21:39高考幫
二、閱讀應該如何理解
問題11:老師晚上好,我語文常常拿不到好分數,選擇題錯的也挺多,老師關于第一題的閱讀有什么建議或者資料推薦嗎?還有我古詩題,錯的那個慘?? 老師關于古詩題有什么建議?方法之類的?
問題12:老師老師古詩文比較差怎么辦
問題13:古詩詞鑒賞老師們老是說模版,可是我覺得更多的答題來源都是背景,可是背景是很難掌握的,怎么提高鑒賞能力呢?
問題14:詩歌鑒賞
愛智康馮葉老師:你說的第一題的閱讀,從當下開始,將每一次做過的題目進行認真的分析,無論對錯,將每一個選項進行比對,知道原因。建議可以將近五年的高考題以及模擬題進行分析。
詩歌鑒賞一、注意詩的題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這首詩寫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詩題,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題目是解讀詩歌的鑰匙,古詩詞的特點是抒情性,詩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發感情,借某一場景表現詩人的所見所感。從創作動機上講,題目就是引發作者情思的端點,展開詩歌內容的引子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了詩的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閱讀時要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二、注意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葉紅了,有人贊美紅于二月花,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因此,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聯系這些背景,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信息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有的屬于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注,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三、從詩歌題材入手。
1)思鄉詩- 對家鄉、親人思念;
2)送別詩- 別時的依依不舍或別后思念。
( 3)懷古詩 -憑吊古人古事,具體說來,對人-緬懷之情;對事 - 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
4)邊塞詩 - 英勇作戰,保家衛國;但大多寫對戰爭的厭惡。在文本內容上,大多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
5)閨怨詩- 對丈夫的思念和對戰爭的厭惡;
6)羈旅詩- 對家鄉親人思念,離情別緒,憂愁傷感;
7)田園詩- 對喧囂塵世(污濁官場)的厭棄,對鄉村、田園的熱愛。
( 8)詠物詩 -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
四、抓住關鍵詞(句)
詩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作于貶謫黃州后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詩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顯然是作者那種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實反映。
五、注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反復出現,其涵義也具有了穩定性。對這些常見意象應作為讀詩常識把握好。
常見意象一般具有的約定性的涵義。但這些常見意象有時在詩人筆下還會有非約定性的涵義,同時,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即興描繪的意象,其涵義也不具有約定性,這些都需要從具體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六、注意詩的最后兩句。
卒章顯志,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七、注意詩的語言特點。
問題15:文言文 閱讀理解 作文 這些課外部分 硬傷啊
愛智康馮葉老師:大部分同學在提問文言文的情況,關于文言文的練習以及積累,建議先以近五年高考題以及模擬題入手,從當下開始,將每一次做過的文言文里面不是很熟悉的實詞,虛詞,積累下來,特殊句式也整理在一起。首先要明確高考考什么:
(1)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理解(2)常見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見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句(3)文本內容的理解(包括斷句、翻譯等)(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篩選(5)文本內容的歸納和概括(6)作者觀點的分析和概括
了解這些,做到有的放矢。
閱讀理解部分,首先要注意文本的解讀,然后還要將題型以及解題思路進行整理。
作文部分注意立意的深刻,當然首先要切題,素材的積累,符合社會性與人文性,作文結構清晰。
不用擔心,慢慢來,加油!
問題16:老師,實用類文本閱讀該怎么答題答到點上??每次都無頭緒
愛智康馮葉老師:實用類文本基本考察整合性與目的性,每次將做過的題目去和正確答案比對,分析為什么答案是那樣的,然后去適應轉變自己的思路。慢慢來。加油!
問題17:文學類文本的某些題是不是有固定答題格式
愛智康馮葉老師:文學類文本的題型有一定的解題思路,但是不要被這些思路所固話,語文沒有萬能的解藥,做題前先要進行文本的解讀。下面將提醒的解題思路敲在下面,供參考,千萬注意切不可一味的依靠所謂的模式進行貼標簽。
含義題:
1解釋該詞語或者句子的字面義
2若有修辭,先點名修辭,說說效果,還原詞語原來的意思
3解釋深層含義。可能包括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對于事物的評價
4含義變體:句子本身簡單,其實要求答的是這樣說的原因
關鍵點:找到它們在文章中的位置,聯系上下文,聯系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
歸納概括題:
審題:搞清楚區間
找答案:在區間內找答案,仔細尋找題干要求的內容
寫答案:盡力用原文的話答題,或者根據原文推理
藝術手法鑒賞
點手法(用詞、修辭手法、描寫手法以及角度、表現手法)
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分析表達效果
作者情感
作用題:
內容上,結構上,手法上,情感上,效果方面
問題18:文學類文本與實用類文本哪個更易得分
愛智康馮葉老師:兩個文本分值都不低,都要權衡與突破。文學類文本除了文本解讀,還要注意題型與解題思路的整理。
實用類文本重點為整合性與目的性,注意找文中的信息,注意題干。
問題19:想看懂文言文,是先看翻譯呢?還是先背實詞。
愛智康馮葉老師:建議不要單獨去背誦實詞,那樣比較枯燥也不容易記憶。將實詞放在語境中去記憶,這是一個統一的過程。每次遇到文言文,認真去做,然后一句一句去核對,找到自己不熟悉的實詞和虛詞,進行積累,注意給出的翻譯中,哪些是特殊句式。建議每天做一篇。這樣效果很快。
問題20:老師您說詞語辨析,成語使用是否得當這類的題講真要憑語感和平常的日積月累么、老師有沒有自己獨特的體會呢、求指導??
愛智康馮葉老師:基礎部分的字詞部分,將每次見到的以及考察到的,無論是對的還是自己錯的,整理在一個本子上,每天花15-20分鐘去翻看,不求每次都背誦滾瓜爛熟,但是看的次數多了,考綱中的那些詞語,成語,你們都已經成為最熟悉的人。課間或者自習前15分鐘,晚飯后15分鐘,洗漱完畢15分鐘,這些小的時間,也正是我們疏漏的時間。加油哦!
問題21:謝謝老師的講解。謝謝。??請問老師語文要多做嗎?
愛智康馮葉老師:語文也要多練習啊,保證課堂中的效率,課后根據自己的短板進行練習。
問題22:文言文一一對應,卻還是不太準確,老師幫忙啊
愛智康馮葉老師:大部分同學在提問文言文的情況,關于文言文的練習以及積累,建議先以近五年高考題以及模擬題入手,從當下開始,將每一次做過的文言文里面不是很熟悉的實詞,虛詞,積累下來,特殊句式也整理在一起,……將積累的內容集中起來,每天堅持翻看。
你說的是文言文翻譯部分吧,《考試大綱》對此考點的規定包括倆個方面:一是理解,不僅要求考生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而且要求考生準確理解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二是翻譯,要求考生能用現代漢語把文言句準確、流暢地翻譯出來。
文言翻譯具體方法:對、換、留、略、補、調。
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地對應性地落實翻譯。
2.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文言詞語。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專有名詞。
4.略:就是略去文言文中某些虛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從略不譯。
5.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翻譯時就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否則就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
問題23:語病題我這真是要瘋了 怎么辦怎么辦
愛智康馮葉老師:不用瘋不用瘋,姑娘,高考說明要求掌握的病句類型有六類: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和贅余、結構混亂、語意不明、不合邏輯。
病句類型
一、搭配不當
(一)主謂搭配不當。主要表現為謂語不能陳述主語,有時主語或謂語由聯合短語充當,其中一部分不搭配。
【例】他的革命精神時刻浮現在我眼前。(精神與浮現不能構成主謂關系,可將精神改為形象)
(二)動賓搭配不當。動詞和賓語要在意思上和語法上搭配,常見錯誤是:當動詞帶兩個以上賓語時,后面的賓語與動詞不搭配。
【例】他做事認真,待人誠摯,在生活和工作中,確實用自己的行動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動和引導著周圍的人們。(塑造不能與人格力量搭配。)
(三)主賓搭配不當。
【例】李明德同志在擔任營長、團長期間,多次被評為訓練先進單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單位。(主語李明德和賓語單位搭配不當。把第一個單位改為個人,第二個單位去掉。或者前面改為李明德同志在擔任營長、團長時所帶的部隊)
(四)一面與兩面搭配不當
【例】做好生產救災工作,決定于干部作風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兩面性的。此外,作風是否深入也講不通,應該是干部是否深入群眾。這句話有兩種改法:把第一個分句改為兩面性的生產救災工作做得好不好,決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眾。或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過句子結構要調整為干部深入群眾是做好救災工作的決定條件。)
(五)否定與肯定搭配不當
【例】我想這應該是不必敘述的,沒有誰不會想象不出的。(沒有誰不會想象不出等于說誰都想象不出,推測原意應是誰也想象得出)
二、成分殘缺或贅余
(一)主語殘缺:望見介詞打頭的句子,檢查是否患主語殘缺癥。
【例】由于她這樣好的成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應改為由于這樣好的成績,她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
(二)賓語殘缺:望見定語過長的句子,檢查動詞是否帶有賓語。
【例】天津市為大部分農民工辦理了銀行卡,建立工資月支付,季結算,維護了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建立后缺少賓語中心詞,要補充制度等一類的詞。)
(三)謂語殘缺:狀語過長,常導致謂語殘缺。
【例】舊社會,勞動人民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過著)
(四)缺少必要的修飾成分
【例】一開春,小麥就長得很好,獲得了可喜的收獲。(應在獲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時間)
(五)成分贅余:
1.主語多余:
【例】我們的革命前輩,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們流了多少血,獻出了多少寶貴的生命。(前邊有了主語革命前輩,因而他們不必要有。)
2.謂語多余:
【例】同學們正在努力復習,迎接高考到來。(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來,故應刪去。)
3.賓語多余:
【例】今天,我來到揚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覽了白塔、鈞魚臺和五亭橋等風景點。(的地方應去掉)
4.修飾成份多余
【例】為精簡字數,不得不略加刪改一些。(一些與前略加重復,可以刪掉一個)
5.隱性詞語造成同義重復
【例】初涉文壇,她的第一部處女作就是這樣一部意味深長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第一部與處女作應去掉一個。)
6.虛詞多余
【例】經過廣泛的討論,反復的修改,新的獎酬金制度終于付諸于實施了。(諸和于重復)
三、結構混亂
(一)前后牽連(中途易轍)。第一句還未說完,就將第二句接在第一句上。或明明是兩句話,偏用一句話來說。
【例】沖突雙方在民族仇恨的驅使下,雖然經過國際社會多次調解,緊張的局勢不但沒有得到緩和,反而愈演愈烈。(以沖突雙方為陳述對象的句子不完整,后又接一個以緊張的局勢為陳述對象的句子。)
(二)兩種句式雜糅。同一個意思,卻用兩種句式糅在一起來表達。
【例】你不認真學習,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績是可想而知。(把反問句和判斷句式糅在一起,破壞了句子結構和語氣的完整。如果用反問句,應是那怎么會有好的成績呢?如果用判斷句,應是成績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三)兩種說法表達同一個意思。
【例】上海文藝出版社會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華裔作者之手。(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四、表意不明
(一)交代不清(費解):不能明確表達或表達清楚,讀后不知道說什么。
【例】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視和侮辱,便投訴《人間指南》編輯部,要求編輯部幫她伸張正義,編輯部對此十分重視。(應改為便向《人間指南》編輯部投訴。)
(二)指代不明:
【例】三妹拉著葛姐的手說,她老家在偏遠的山區,因為和家里賭氣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著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來。(表意不明,人稱代詞她指代不明,是三妹,還是葛姐,還是另外的人?把第一個她改為自己,第二個她去掉。)
(三)歧義(多種理解):
【例】祁愛群看見組織部新來的援藏干部很高興,于是兩人親切地交談起來。(很高興的主語不明確,是祁愛群還是援藏干部,不清楚。可改為看見組織部新來的援藏干部,祁愛群很高興,于是兩人親切地交談起來。)
五、不合邏輯
(一)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個死難者中幸免的一個。(既然"幸免",自然是沒有死,怎么能說是"死難中的一個呢"?應改為:多少人死難了,他是幸免的一個。)
(二)范圍不清(概念不清):
【例】從事業的發展上看,還缺乏各項科學專家和各項人才。(各項人才包括科學家,不宜并列,應說"各學科的專家和其他人才")
(三)強加因果:
【例】我兩次看見他從這個工廠走出來,我才知道這個熱心幫助病人的老人原來是個工人。(憑兩次看見老人從工廠里走出來就斷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四)否定失當:若有反問句、疑問句,檢查是否患表意相反癥。
【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所缺乏的,一是勇氣不足,二是謀略不當。(應改為一是勇氣,二是謀略。)
六、語序不當:
(一)多層定語排列順序不當
多層定語正確的語序:a、表領屬性的時間、處所的;b、指稱或數量的短語;c、動詞或動詞短語;d、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e、名詞或名詞短語。另外,帶的的定語放在不帶的的定語前。
【例】:國家隊的(領屬性的)一位(數量)有20多年教學經驗的(動詞短語)優秀的(形容)籃球(名詞)教練。
(二)多層狀語排列順序
多項狀語次序排列:a。表示目的或原因的介詞短語;b。表時間的介詞短語和名詞短語;c。表示處所的介詞短語;d。副詞,表示范圍和頻率;e。表情態的詞,形容詞或動詞;f。表對象的介詞短語一般緊挨在中心詞前。
【例】許多老師昨天(時間)在休息室里(處所)都(范圍)熱情的(情態)同他(對象)交談。
(三)定語和狀語位置錯亂
【例】應該發揮廣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將充分調至發揮前,并刪掉一個的)
(四)虛詞位置不當
【例】他如果不能實事求是,事業就會受到損失。(他應移到如果的后面。兩個分句同一主語時,關聯詞語在主語后邊;不同主語時,關聯詞語在主語前邊。)
(五)并列詞語排列順序不當
并列詞語中的各項,要注意其輕重、先后、大小的關系,否則容易出現錯誤。
【例】學生、領導和老師都參加了開學典禮。(主語的并列成分詞序不當,應改為領導、老師和學生或學生、老師和領導。)
(六)主客體顛倒
【例】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于中國青年是不陌生的。(應改為:中國青年對奧斯特洛夫斯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