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挺福:2016年高考作文大猜想(第十一篇)
2016-05-31 11:25:05圣達信教育文章作者:梁挺福
年年歲歲高考相似 歲歲年年考生不同。
時間飛速,不知不覺中,我們又迎來了新一年的高考,2016年高考正向我們走來,梁挺福式的2016年高考作文大猜想如約與今年的高三家長和考生見面了。
從2010年到2016年,一年一度的梁挺福式高考作文大猜想已經整整陪伴大家度過7年。7年,一個不短的時間,卻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從人生成長軌 跡來看,就有“3歲看大7歲看老”之規;從婚姻生活經營來看,就有“3年之痛7年之癢”之說,因此人生就是在一個又一個平凡而有意義的7年中度過。
其實,人生中的5個7年足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7歲看老;14歲青春反逆期;21歲面臨大學畢業,工作或考研,拐點很重要;28歲面臨人生婚姻;35歲需有自己明確的職業錨,所以說5個7年定格一生!
回顧這7年的堅持和努力,我有著太多太多的煎熬和感動,真的是痛并快樂著!
今年的《梁挺福:2016年高考作文大猜想》依然沿用前6年的模式,“高考作文大猜想”一共有十七大內容,每個內容都濃縮為一個精短扼要的題目,每個 內容都由3個要素:題目、素材和點撥組成。這樣架構方便于家長和考生深度理解,容易挖掘素材背后的真實內涵。這十七大內容幾乎覆蓋了當前的核心價值觀、優 秀傳統文化以及時事熱點內容,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命題者最想通過以試卷的方式跟未來的社會建設者進行對話和交流,來考查考生的所思所想,從而進一步推動和促 進優秀文化教育的發展。古人云“文以載道”,作文還真能反映考生對當代社會的思考與認識,培養人格力量與文化使命感。
【作文猜想十一】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力量源
一、作文素材
(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
總理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為這是我們的差距。2016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參加一個有關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座談會時,舉例說中國至今不能生產模具鋼,比如圓珠筆的"圓珠"都需要進口。
可是中國作為一個"制筆大國",為何一個圓珠筆頭上的"圓珠"卻遇到了需要進口的尷尬局面呢?新華社在1月23日的一篇報導中解開了這個秘密。原來,筆頭和墨水是圓珠筆的關鍵,其中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目前,碳化鎢球珠在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但球座體的生產,無論是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
據報導,中國不僅僅在圓珠筆產業上存在著技術問題,同時在制造業中很多領域都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對外技術依存度達到了50%,而美國、日本僅為5%。
(二)近日,美的向外界開放了原屬于內部一級機密的大米博物館,引起了媒體圍觀,這個博物館里收錄了中國常見的大米足足有百余種!這還不是關鍵,博物館的核心是一份中國大米地圖,這份地圖詳細繪制了中國各地域大米的分布及米種特點,包括氣候、海拔、氣壓、當地用戶口感喜好等相關因素,完整的大米地圖足足收錄了中國上千種大米,更更重要的就是還為每一種大米繪制了其最佳烹飪曲線。
現場的技術人員說:"電飯煲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硬件,是硬件、軟件和生態的組合,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做出一個飯煲,而是煮出一鍋好飯"。而煮好一鍋飯,必須要經過對加熱原理、對大米種類、淀粉分子在加熱階段轉化的深入沉淀才能實現。每年11萬份的米飯測試數據,已經是一個奇跡,集合而成的大米博物館,更是一個行業傳奇。
據說這份地圖是花了整整22年繪制而成的,而且仍在持續更新中。真的被這大米博物館雷到了,確實是不可思議,一個家電企業干了農業專業研究院干的事,只為能做一碗更香的米飯,為美的企業的匠人精神點100個贊,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和個人能夠向美的學習!
二、構思點撥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正擺脫低端競爭格局,中國制造正在向中高端邁進,"工匠精神"正是中國制造亟待補上的"精神之鈣"。
工匠精神,是生產者、設計者在技藝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以質量和品質贏得行業領先和消費者信賴的精神。工匠精神體現了一種踏實專注的氣質,在切磋、琢磨的鉆勁背后,是對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在獲得奧斯卡日本影片《入殮師》里。一個大提琴師下崗失業到葬儀館當一名葬儀師,通過他出神入化的化妝技藝,一具具遺體被打扮裝飾得就像活著睡著了一樣。他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好評。這名葬儀師的成功感言是: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舍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深度結構調整,這為那些在品質、創新上有遠大追求的市場主體創造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需要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戰略眼光,持之以恒地"補鈣",從職業精神的培養,到職業教育的改革,再到榮譽體系的激勵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才能讓中國制造的筋骨更強健、品牌更響亮。
其實工匠精神并不是舶來品,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將能工巧匠視作"濟世圣人"。《考工記》記述:"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技藝精湛的魯班、"游刃有余"的庖丁、"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的賣油翁……這些人都是能工巧匠的典范,體現了工匠精神的魅力。
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心中。長久以來,正是由于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組織發展之途充滿刑荊。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新變得異常艱難,更讓基業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后成長時代,在互聯網思維狂舞的瘋狂年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相當于追本溯源,也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必經之路!
梁挺福:2016年高考作文大猜想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