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數減少背后 各省分化嚴重不均衡加劇
2016-05-31 10:48:31新浪教育
長期人口拐點造成的人才總量萎縮趨勢已經來臨,人口紅利漸行漸遠。我國在未來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人才蓄水池”的枯竭。
盡管學生總量下降,但各地高考報名趨勢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格局。在各地的高考錄取率被逐步拉平的表象下,一本錄取率正隨著人口的流動發生著較大變化。各地一、二、三本的組成結構也相應存在分化的趨勢。
各地之間相對固定的人才輸出和輸入格局已經形成。人才輸出的地區不得不面臨更加嚴重的“未富先老”和人才流失的尷尬局面。人才約束對各省發展的制約將在未來變得愈加顯著。
一、高等教育后備人才總量萎縮
作為高等教育的源頭活水,在校高中生人數已經跨過30年長期的最高點,正在逐步萎縮。圖1展示了1986年以來全國高中在校生人數的同比變化率。增長率峰值出現在2002年,并在2002-2007年期間逐步將高中在校生人數推至30年來的頂峰,之后便開始下降。換言之,從“70后”到“90后”人群中,“80后”學生需要承受最多來自同齡者的競爭壓力。
長期人口拐點是高中學生數量減少的根本原因。盡管高校不斷擴招能夠維持每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但一定程度上卻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育質量,逐漸枯竭的“人才蓄水池”將是未來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
二、各省高考人數變化趨勢分化嚴重
各省高考報名趨勢呈現兩極分化。圖2揭示了2009-2015年期間各省高考報名人數的年均變化情況。雖然全國范圍的高中學生總量在逐步下降,但各省的高考報名人數變化速度差異顯著,且部分省份報名人數呈逆行而上的趨勢。
簡單地拉平各省高考錄取率很難解決人才分布不均的問題。表1和表2列出了2009到2015年間高考報名人數年均增長最快和下降最快的五個省市。可以看出,增長最快的省市中既包括西藏、貴州等欠發達地區,也包括了廣東等發達地區;下降最快的省市既包括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也包括了內蒙古、湖北等欠發達地區。因此,高考人數變化趨勢的深層原因是較為復雜的,很難用經濟和教育發達程度來做簡單劃分。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各省高考錄取率的差距正在被有計劃地縮小。但是,各省一本錄取率正隨著人口的流動發生著較大變化(圖3)。高考錄取率均化的背后,是各省一、二、三本錄取率的結構性轉變。這種趨勢及可能帶來的影響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三、各省的人才失衡狀況將會加劇
人才約束對各省發展的制約將在未來愈加顯著,地區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差異也存在繼續惡化的趨勢。根據索洛的增長模型,維持長期經濟增長需要依賴技術發展水平、資本、人力資源的共同配合。其中人力資源與人才數量和質量均有關系。為此,我們統計了2004-2014年期間各省小學、初中、高中在校生的合計變化情況(如圖4)。小學及中學在校生是一個地區原生性的人才儲備,是當地未來發展的基石。
據圖4,各省在校生總數的變化和占比變化呈現出三種主要類型(表3)。第一種,在校生總數變化率大幅高于在校生占比數量變化率,表明該地區盡管在校生占比降低,存在老齡化趨勢,但有不斷補充的外來人口可以對沖這一趨勢。第二種,在校生總數變化率大幅低于在校生占比數量變化率,說明該地區老齡化趨勢不足以解釋在校生人數的減少,人口流失(尤其是青年人口)是該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第三種,在校生總數變化率與在校生占比數量變化率均下降較快,盡管二者差異不大,也同樣說明該地區面臨嚴重的人口外流。
統計的結果是令人沮喪的(表3):以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為代表的東部發達地區,雖然同樣面臨老齡化的趨勢,但有外部人口不斷補充,在校生數量變化相對較小。而湖北、黑龍江、陜西等地區則面臨著老齡化和人口外流同時加劇的趨勢。換言之,在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加劇的大背景下,各地之間已形成相對固定的人才輸出和輸入格局。人才輸出的地區不得不面臨更加嚴重的“未富先老”和人才流失的尷尬局面。
對每個個體而言,跨地區的流動綜合了職業發展、教育、醫療等多方面考量,并非單一因素所致。因此,人才流動趨勢短期內很難逆轉。如何最大程度減輕這一趨勢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逐步提高人才價值,用就業機會留住人才。第二,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營造優于大城市的環境氛圍,用自然環境留住人才。第三,建立與發達地區教育、醫療的聯動機制,用擴展市場的機會換取較高質量的服務,從而進一步拉動就業,用優質的社會服務留住人才。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盤古看宏觀作者張明、鄭聯盛、楊曉晨、周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