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貧困生話費超標被“摘帽”引熱議
2016-05-26 11:21:18新華網
發揮高校智庫和信息優勢,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實際走訪調查等多種手段,不讓一個貧困生“掉隊”,也不應讓非貧困生“渾水摸魚”擠占有限的助貧資源
據新華社南京5月25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趙久龍、張梓晗)日前,江蘇大學學生工作處正式公布了對該校非畢業班的4463名貧困生手機話費調查和處理結果,21人被取消貧困生資格,32人從家庭經濟特殊困難降為一般困難,引發廣泛關注。
對此,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表示,江蘇大學這一做法是自發的,扶貧辦沒有進行專項評估。“作為民間的一種說法、一種調查,這應該是允許的,但是要有全面綜合標準。”
記者在江蘇大學追蹤采訪了解到,該校根據手機消費情況對在庫貧困生進行“資格再認定”的方式雖有爭議,但學校采用“大數據+人工審核”的舉措促進精準“識”貧,從而助力定向、公平資助。專家建議發揮高校智庫和信息優勢,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實際走訪調查等多種手段,不讓一個貧困生“掉隊”,也不應讓非貧困生“渾水摸魚”擠占有限的助貧資源。
貧困生話費超標被“摘帽”
去年底,江蘇大學非畢業班的4000多名貧困生收到通知——學校對貧困生庫學生開展“資格再認定”工作,認定方式是學生本人提供當年10月至11月手機消費情況。統計顯示:手機月消費在100元以下的學生為4110人,占92.09%;在100-150元消費區間的人數為289人,占6.48%;超過150元消費的人數為64人,占1.43%,極個別貧困生手機月消費額甚至超過了300元。
記者采訪獲悉,從2013年開始,江蘇大學嘗試以手機消費調查的方式對貧困生進行資格再認定,主要面向非畢業班。對月平均消費100元-150元的同學,建議采取降級處理;對月平均消費超過150元的,則建議取消貧困生資格。三年來,共有190名學生降低貧困生等級,48人取消貧困生資格。
貧困生資格再認定,手機消費調查僅僅是第一步。學工處根據消費清單提供的只是初審參考意見,會不會降級或取消資格,最終取決于貧困生所在學院經過調查、約談和群訪后出具的具體處理結果。江蘇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輔導員范延臣說,該院有380名貧困學生參與手機消費調查,其中34人月平均消費超過100元。
“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確實有特殊原因,比如有的忙于創業,有的家庭遭遇變故,有的參加辯論賽查閱資料導致流量超出。”范延臣說,對手機消費超標的每一位學生,學院一方面直接談話,另一方面也通過學業導師、班級干部、宿舍舍友等多渠道了解情況。最終,34人中有6人降低貧困等級,3人主動要求退出貧困生庫。
專項資金應花在刀刃上
江蘇大學或降級或取消貧困生資格的“摘帽”行動引發了輿論熱議。網友“上善若水”評論道,“貧困資金有限,必須將專項資金花在刀刃上。作為一名貧困生,月話費卻無端超過150元,是完全有理由取消其資格的。”
江蘇大學副校長李洪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貧困“資格再認定”的做法不是為了“卡”學生,而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資源,這本身也是一種教育。“話費審查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對于話費超過150元的學生,學校還開展了包括調查、約談、群訪等進一步的甄別工作,不會輕易更不會隨意降級或取消資格。”
李然(化名)原本是一般困難的貧困生,話費調查后她主動向學院申請退出貧困生庫。“如果真的貧困,話費不會太多。”李然表示,自動退出是發現比她貧困的同學還有很多,她愿意把更多的受資助機會留給其他人。
“身邊大多數同學的月平均話費在60元左右,是足夠使用的。學校對于話費劃分的標準是比較合理的。”江蘇大學學生代表董乾坤告訴記者,老師們也會定期了解學生的生活信息,對于參加學生工作或創業導致話費數額過大的學生,會讓其書面說明情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定。
“扶智”的同時也要“扶志”
專家認為,對貧困生資質的審查也不必局限于手機話費,可拓寬渠道,比如學生校園一卡通的消費情況和生源地走訪調研情況等。“貧困不是錯,貧困生的隱私和尊嚴更應該受到保護,靜悄悄地數據分析方法比過去讓貧困生登臺演講‘訴苦’更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精神,也更有人情味,體現了教育的人本精神。”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程平源說。
“在未來,將大數據引入高校貧困生鑒定工作,還需借鑒更多的指標進行綜合評估。不僅要維護學生的尊嚴,也要保證數據的客觀、真實和全面,要經得起推敲和監督。”江蘇省教育廳資助中心主任陳虎說。
高校精準“扶”貧的前提是精準“識”貧。“只有精準識別貧困生,才能精準發力、精準幫扶。”長期從事學生資助的江蘇大學學工處副處長吳立平說,目前,學生家鄉所在地民政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是高校貧困生認定的主要依據,但由于范圍廣、數量大、監管難,貧困生庫難免摻入一些并非真正貧困的學生。
“貧困生認定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去看。”李洪波說,各地區橫向比較的貧困標準不統一,但在高校又必須遵照同一標準來劃線幫扶,工作過程中的確存在貧困生認定的公平問題。
此外,貧困生往往更為敏感、脆弱,自尊心較強,心理脫貧和經濟脫貧同樣重要,“扶智”的同時也要“扶志”。“千萬不能讓一困生變為經濟、學習和心理都困難的三困生,不能讓貧困生變為學困生。”李洪波說,貧困生資助工作不能只聚焦經濟幫扶,要和學生的成長成才結合起來。幫助貧困生告別心靈的貧困,幫助他們成才,更為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