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透明遭反響強烈 調整指標要實現真正公平
2016-05-13 10:51:37央廣網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江蘇省政協委員、資深教育專家戚若予認為,向中西部地區調整指標政策出來以后,引起了一些民眾的反映,有的反映還比較激烈,主要是本屆家有考生的家長很著急,認為錄取機會減少了。原因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這個政策在醞釀過程當中的信息透明度不夠,有沒有比較早、比較及時的把這個信息點反饋給教育受眾,讓大家心里對這項政策從利益到實施到步驟到可以預期的效果有一個比較明細的了解,因此家長在第一時間的回應可能不是太理想。現在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網絡反映的和醞釀的速度很快,如果官方的輿情應對比較遲的話,可能輿論醞釀的時間就會拉長,甚至會進入錯誤信息。第二個層面是有的時候家長沒有完全了解政策,究竟這項政策的實施對他和他的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家長認為一個簡單的考量是招生計劃減少了,那孩子錄取機會就少了,實際上在操作過程當中,也許不是這么簡單的計算。錄取率是根據總招生計劃和總考生人數排出來的比例,沒有考慮文理分科和錄取地點等其他因素。因此考生也減少了,錄取計劃減少了,總體錄取情況還是持平的。即便不持平,即便他從85%下降到80%了,對個體而言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這個政策實際上到現在已經實施了四五年了,它的背景就是原來僅僅按分數進行錄取的這種方式,會導致一些相對教育落后的地區的考生不公平。所以一開始是1萬個指標,2萬個指標,然后3萬個指標,逐漸遞增,今年進一步擴大。基本的目的是想在現有的這種招生體制下面,來進一步的實現公平,讓貧困地區、邊遠地區的這些孩子們也能夠有升入比較好大學的這個機會。實施過程中關鍵性的問題還是指標分配問題。這次調整主要考慮了當地考生的情況、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情況和高中學校對考生的需求情況。調整比較多的像上海、像江蘇這些省份高校比較多,但是它的本地的生源是不夠的,需要大量從外地招生的,所以調減它們當地的招生指標。另外一部分,可能是當地的考生比較多,但是高校比較少,所以要增加一部分這些地區的這種考生的指標。要真正的要實現一個更加公平,要突出更加專業的手段來解決問題。用政府的調控手段來解決問題,在一定范圍內能夠起作用,局限在于很難實現實際上的公平。真正實質上的公平是基于對每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它的發展狀況所判斷的基礎上來確定是不是招某一個學生。在長遠的角度,每一個高校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招到比較好的學生,不要劃定一個范圍,劃定一個某一個省內、某一個區內來招生,讓高校能夠自主的去在全國范圍內去選擇招哪些學生、不招哪些學生,整體上會形成一個相對平衡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