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分院校同優質高中合作 不用高考上大學(2)
2016-05-09 11:34:49中國青年報
既可以參加高考也可以就業
貫通計劃給學生更多出路
目前,在3所試點院校,新招的貫通培養學生都被基礎學院接收和管理,管理辦法也有相同之處。
在3所學校中,“外培”(以出國為目標的學生)的分數線都比“內培”要高。根據2015年招生錄取分數線,提前批錄取的“外培”是460分,“內培”是430分。
同時,3所學校不約而同地制訂了淘汰機制。以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為例,在兩年高中課程結束后,“內培”成績排名前15%的學生可以選擇進入“外培”,而“外培”的后15%必須“淘汰”進入“內培”。
這個舉措是否說明出國讀書比在國內讀書更高端?制造分數差是否與職業教育推行教育平等的精神內核不符?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偉認為,這只是職業學校招生的一個措施,用出國讀書吸引家長,讓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建立興趣。而分數差只是因為國家對“外培”學生提供政府資助,所以希望借由分數選到相對更優秀、更有培養優質教育資源的學生。
在政策的總框架下,3所學校也針對自身發展計劃制訂了有所不同的培養細則。
如在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一入學即將“內培”和“外培”分開培養,針對“外培”,即為出國攻讀技術型大學而準備的學生,制定了第二外語的有關課程,如技術型大學所在的德國、法國等語言。而在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內培”和“外培”目前實行打亂分班制管理。
在王偉看來,貫通培養政策和普通的職業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三點:高、通、多。
高,即專業指向高端,為服務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及京津冀一體化提供人才;目標高端,打造國際一流職業教育人才;質量高端,通過科學的課程設置培養學生足夠的技能。
通,即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聯通,共享雙方的優質資源,并實現校企融通。
多,即多校園,學生既在職業學院學習也在大學學院學習;多經歷,學生既有國內的教育經歷又有國外的教育經歷;多出路,學生既可以參加高考,也可以就業,還可以選擇職業院校繼續升學。
那么,淘汰率設置在多少為宜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王成榮認為,對這種培養教育不應提前設置硬性的淘汰率,而應該通過設置合適的轉段考試標準來進行淘汰。
“我們應當設置一個合適的標準,讓學生不會輕易達到,但也不會怎么努力都達不到。最好是讓學生‘踮起腳蹦蹦還能夠著’,這樣的標準就比較合適。”王成榮說。
人才如何培養、生源如何保證
貫通培養計劃還有很多未解之題
雖然不少人看好這個貫通培養的項目,也覺得這個計劃對于北京市的職業教育來說可能意味著更多和更新的發展機會,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新鮮事物,不僅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而且對于參與到該計劃的學校來說,還有一些必須解決的問題亟待研究。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學院黨總支書記梁文學說,學校正在研究今后的發展方向。現在的一種思路是,計劃在最后兩年,把大學教育建設成為職業教育的補充,以職業學校為主體、大學為輔助的人才培養體系。他說,這更能體現新時期人才建設的精神,也不會將前5年的職業教育浪費而盲目轉成學術教育。
這一點和王成榮的想法相近。他認為,職業學校應該是高精尖職業人才培養的組織者,應該負責組織和提供最合適的教育資源給學生,從而使得畢業生除了具有更適合社會人才需求的職業技能,更具備完備的職業人格和職業精神。
雖然還有4年多,這第一批貫通培養的學生才會走進大學,進行最后兩年的學習。不過,幾所學校和北京市教委已經從現在開始就提前準備了。
“真正培養一個高精尖的職業人,3年是不夠的。”王成榮說,貫通培養的模式為學生前兩年打好基礎,用接下來的5年系統培養,是能夠滿足新人才需求的模式。
對于3所學校來說,如何培養并不是第一個要面對的難題,目前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問題是生源。
“愁生源啊”,3所學校不約而同表達了同一種擔憂。
在2015年,由于只有3所高職學校參與試點,且名額有限,所以招生情況比較樂觀。除了個別遠郊區縣報名不足、城內名額供不應求等名額分配的問題,總體上招生完成情況都不錯。
而今年,3所學校不僅要面臨招生名額的提升甚至翻倍,還要和新獲得培養資格的學校共同爭奪“剩余生源”。這讓很多職業院校樂觀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