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熱點:一帶一路政策
2016-04-12 14:16:21高三網
一帶一路的概念: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其思想起源于習大大的講話。2013年9月7日,習大大在哈薩克斯坦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習近平主席在最近APIC的講話中指出,“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關于一帶一路的考試問題:
綜合分析“一帶一路”建設對我國資源、交通、工業、農業、商貿、文化等的影響。
資源:和沿線國家形成資源互補,沿著“一帶一路”進行資源的全球配置;增加中國的資源能源安全。
交通:將東北亞與東南亞通過中國大陸高鐵網便捷的溝通在一起,真正形成亞洲地區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帶”主要是從通路著手,通路所推進的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提升空間更大,其對接的是西部廣闊的腹地,將在交通設施建設和油氣管道建設上發力。或“一路”在國內,特別是一旦上海自貿區試驗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寧波舟山)和泉州湄洲灣港的超級深水港為依托建設國際中轉港,真正帶動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首先著手的必將是通路、通航。
工業:在中國國內近年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形勢下,中國和中亞乃至向西更多國家的工業合作也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成果,可以為中亞等各國借鑒。公路、鐵路、油氣管道、網絡通信設施等不斷修建,中國過剩的工業產能能得到有效利用。建立健全合作機制,為雙方企業創造更多合作機會。
農業:深化與農業資源豐富的沿線國家農業種植和畜牧業養殖合作;增加農、林、漁產品的進出口及農業技術交流。
商貿:與沿線更多國家和地區發展自由貿易關系,逐步形成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如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掌控國際貿易主導權,定價權和資源配置權。宜加強與沿線各國貿易投資促進機構、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的交流合作。
文化:擴大人文合作領域,促進民間交流合作,為深化合作夯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通過雙邊、多邊場合和媒體傳播等渠道,宣介“一帶一路”核心理念及影響力大、示范性強的經濟合作和民生項目。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推動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率先轉型升級,進而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
以上就是關于一帶一路政策的簡單介紹,以及可能會出現在高考試卷當中的問題形式,希望大家有所準備。當然不僅僅是地理學科,文科的學習需要平時大量的積累,我們在學習之余,應該主動關注社會時事,因為這不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也是為了全面提升我們的文化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