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醫學院:"德育答辯"呈現思政教育新模式
2016-01-21 16:04:42中國教育報文章作者:楊云慧
畢業前夕,大學生再次走上講臺,回首大學的學習生活,與大家分享收獲和感悟,說出缺失與遺憾。針對“陳述”,評委老師給予分析和引導。這是2015年云南中醫學院推行本科畢業生德育答辯的一個場景。
云南中醫學院在認真調研總結基礎上,結合中醫院校特點,從2013年起推行本科畢業生德育答辯制度,把德育的軟要求變為硬任務,從而扭轉“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
德育論文這么做
為什么要進行畢業生德育答辯?云南中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王翠崗說,學校對300多家醫藥類用人單位的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挑選畢業生考慮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還有許多不足,存在觀念僵化、方法簡單、目標空泛、被動教學、評價缺位等問題。
云南中醫學院德育答辯的基本思路是:每個畢業生結合自身成長經歷,認真回顧大學4年或5年的學習生活,總結得失,思考感悟,規劃未來,動筆撰寫“像自己”“是自己”的德育論文。
德育論文初稿形成后,提交班級同學初審,德育論文寫的是不是自己,還得同學們說了算。論文初審合格后,由班級評審小組綜合考量該學生平時的操行表現、思政理論課成績,給出平時成績。通過這一程序后,論文提交學校上機進行檢測,如引用重復率超過15%就視為不合格,得重新寫。
云南中醫學院學生工作部部長陳守聰說,制定這樣一個嚴格的檢測標準,是為了對醫學生進行學術誠信教育。
最后一個環節是現場論文答辯。聽答辯的有同學、教師,還有低年級學生,以及有著豐富論文答辯經驗教師組成的評委組。德育答辯每個環節的設計,最終都落實在教育引導這個點上,為即將走向社會的醫學生指明人生方向。
探索中形成共識
云南中醫學院從2013年在全體本科畢業生中推行德育答辯制度,明確規定“凡德育答辯不合格者不予以畢業”。
在初期的實踐中也遇到不少問題和困難。如何讓學生真正接受,主動融入?如何讓教師改變“大學德育不好弄,很難憑一篇論文評價學生德育”的認識,切實接受德育答辯制度、熱心參與學生論文指導,用正確的價值觀、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感染和引導學生呢?
云南中醫學院校領導和職能部門廣泛聽取意見建議,了解工作推進情況,及時分析研究解決問題,在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畢業生德育答辯的“六要”,包括教師指導撰寫修改論文過程中與學生充分交流;班級同學全體參與,相互對論文進行評議;班主任、班團干部、黨員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班級評審小組,綜合考量學生平時操行表現;學生德育論文必須原創;將德育答辯成績納入畢業考核,成績不合格實行“一票否決”;各二級學院在畢業生德育答辯過程中堅持工作程序。
在2013屆本科畢業生德育答辯基礎上,云南中醫學院把德育答辯制度納入新修訂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德育答辯學分為兩個學分。在不斷探索實踐中,師生的共識也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思政課、專兼職學工干部、專業課教師參與指導本科畢業生的德育答辯。至2015年,德育答辯指導教師已占全校教職工總數的45%。為保證質量,學校規定每個畢業生都要有教師指導,但每位教師指導的學生不超過8人。
師生在參與中共同成長
云南中醫學院的德育答辯,讓更多畢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新高度。
2013屆畢業生高繁在德育論文答辯中說,通過回顧大學歷程,更加了解自己,讓自己從一個懵懂少年變成濟世救人、解除病痛的醫務工作者。護理專業畢業生李曉媛通過德育答辯,重新確定自己的人生坐標,考慮到家鄉落后的婦幼衛生現狀,決定回到家鄉,用自己的專業服務基層衛生事業。
不少專業課教師通過參與指導德育論文和答辯評審,對“教書育人”有了新認識。擔任答辯評委的云南省“名中醫”郭兆剛感慨道:“做了大半輩子老師,從來沒有這樣激動,我為有這樣的學生群體而驕傲。”
學校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劉仁馨,2015年負責輔導7名針推、藥學專業畢業生的德育論文。他從開題到如何寫好符合個人實際的論文、初稿在小組內互相評議修改,再到完善、準備答辯,歷時兩個月。這期間,他先后召集指導的學生討論了十六七次。劉仁馨對此也深有感觸:“通過對德育論文的指導,才發現以前并不是很了解學生,現在我感到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這對我做好學生工作也很有啟示。”
推薦閱讀:
2016高考資訊 | 2016藝考 | 2016自主招生 | 2016中國大學排行榜 | 最美校花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