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中國羅德學者揭曉:四個90后真學霸(圖)
2015-12-09 11:16:05新浪教育
首批羅德中國獎學金的四位獲獎者名單揭曉。明年10月,他們就將拿著每學年約50000英鎊(約合487450元人民幣)的獎學金前往牛津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課程。
讓我們圍觀四位九零后中國學生的簡歷,這才是真正的學霸。
鞏辰卓: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專業,畢業時被授予榮譽畢業生,這一稱號只授予每年十個最優秀的畢業生。他參加過的學習交換項目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巴西、英國、美國、芬蘭。他目前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傳播與信息團隊的培訓生,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工作。這是他第二次來到坦桑尼亞,之前他曾在暑期義務于當地的一所小學擔任英語老師。除此之外,他還曾連續三年寒假前往中國的同一個偏遠鄉村進行支教。辰卓是一名活躍的足球運動員,完成過“垂直馬拉松”——攀登101層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他意欲在牛津大學學習有關互聯網、教育以及商業管理的課程。他的目標是創立一個非營利組織來幫助農村學生和中國其他弱勢群體。
任娜瑛:現在清華大學就讀英語語言與文學專業。娜瑛是中國青年同伴網絡(ChinaLGBT+YouthNetwork)的聯合創始人,帶領團隊專注于性別教育和學術研究。她同時在北京同志中心(BeijingLGBTCenter)擔任志愿者,并在英國曼徹斯特交流學習的一個學期期間,在當地的同志中心進行志愿服務。課余娜瑛還給北京農民工子女補習英語,并長期在清華學生對外交流協會任職,與來自法國和亞洲的交換學生互動。她熱愛電影、音樂劇等各種藝術形式,并研究了中西方文化中幽默的不同體現。娜瑛計劃在牛津大學攻讀女性學,并立志幫助發展中國性別研究的理論基礎。
張淳映:畢業于浙江大學,擁有經濟學與英文雙學位,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攻讀碩士學位。淳映曾在上海的路透社和《紐約時報》辦公室,以及位于浙江新媒體中心的新華社實習,研究勞動爭議和反腐等話題。她是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辯論隊的隊長,也是晨興文化中國年度論壇的秘書長,成功組織了2012、2013年的長達三天的年會,開展有關于社會創新和青年領導力等話題的討論。淳映希望在牛津攻讀循證社會干預和政策評估專業的博士學位,培養更嚴謹的分析能力。淳映的夢想是成立一個中國的媒體平臺,追蹤報道并評估公共政策。
張婉愉:以優異的成績名列北京大學法律系的第一名。婉愉來自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小鎮,她連續拿到了獲取率為0.2%的全國大學生獎學金。她曾在斯坦福法學院交流,還獲得過Jessup國際模擬法庭比賽的中國總冠軍。婉愉在北大(微博)和四川省積極地參與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幫助在工廠作業中受傷的工人尋求法律保護,尤其是那些飽受硅肺病折磨的工人們。她最喜歡的一句法律引言是著名的法理學家OliverW。Holmes說的:“如果你有一顆理想主義者的心靈,你將使(不是覺得)世界變得更理想”。婉愉想在牛津同時攻讀一個政治、哲學、經濟三修(PPE)的第二學位,希望學習更多關于社會公平的理論支柱,使法律能為邊緣化人群提供更多幫助。
羅德獎學金介紹
羅德獎學金是于1902年依照英國礦產業大亨西塞爾·羅德的遺囑而設立的,至今已有113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首個大規模的國際性獎學金項目,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獎學金項目之一,素有“全球最難申請的獎學金”之稱。
這個誕生了40多位國家領導人、70多位跨國企業董事長或執行長、1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獎學金項目今年首次走進中國。
此前,羅德獎學金在全球已經擴展到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南非、巴基斯坦、牙買加、印度、中國香港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今年進入中國被認為是繼上世紀70年代女性獲得申請資格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擴展,中國也是羅德獎學金覆蓋的首個非西方、非英聯邦、非英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