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備考策略 > 2016高考考點練習:與抗戰勝利70周年相關的那些考點

          2016高考考點練習:與抗戰勝利70周年相關的那些考點

          2015-09-06 14:41:25搜狐教育


          高考

            相信大家這幾天都被閱兵刷了屏,9·3閱兵的規模和看點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可以說備受世界矚目,而中國作為歷史上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意義也都在提示全世界:我們曾經做出過怎樣的犧牲和貢獻!

            可想而知的是,2016年的高考,“抗戰”的相關知識會是高考重點之一,包括今年閱兵的背景、意義等也都會是熱點。那么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哪些知識是需要掌握的呢?

            歷史背景

            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英語: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英語: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完全侵占中國東北,并成立偽滿洲國,此后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采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后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力量逐漸發展壯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稱)的主戰場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密蘇里號上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

            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牽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戰爭分為西、東兩大戰場,即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衛星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余萬人,損失達約5萬多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中國、美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球戰爭。

            高考考點

            一、紀念抗戰勝利的目的是什么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要銘記歷史、警示未來,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肩負起歷史重任,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奮發有為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抗日知識概要

            一對矛盾:中日民族矛盾;

            兩條路線和兩個戰場: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正面戰場(防御階段主戰場),中共:全面抗戰路線 敵后戰場(相持階段主戰場);

            三個階段:防御階段,相持階段,反攻階段;

            四個政權:國民黨政權【南京國民政府、重慶國民政府】,日扶植的傀儡政權包括偽滿洲國和汪偽政權,中共陜甘寧邊區政府;

            三、全民族抗戰

            (一)全民族抗戰的含義: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的抗戰行為。全民族抗戰并不單指國共兩黨抗戰,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是一面旗幟,起一個引領和帶頭作用。

            (二)中國全面抗戰的原因:日本侵華加劇,民族危機加深——20世紀30年代以來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國的事件(局部侵華):

            1、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軍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不到半年,侵占整個東北,東北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標志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運動開始興起。

            2、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變:為迫使國民政府投降,1932年1月日本侵略軍襲擊中國上海,駐守凇滬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

            3、1932年成立偽滿洲國: 1932年3月,日本帝國主義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在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

            4、1935年制造華北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為侵占中國華北而蓄意制造了一連串事件,總稱“華北事變”,華北地區日趨殖民化,此后大批日本關東軍入關,威逼平津——標志: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

            (三)日本全面侵華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面臨困境,必須從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或日本為實現蓄謀已久的“大陸政策”的必然結果。

            2、現實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加劇,為擺脫困境急于對外侵略擴張。

            3、政策因素:1936年,日本制定了所謂《國策基準》,正式把侵略中國定為基本國策。

            4、中國方面:中國國內國共對峙,國民黨政府忙于剿共,對日本局部侵略妥協退讓,為日本全面侵華提供了有利時機——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5、歐美大國:英美等西方國家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推行綏靖政策。

            6、法西斯國家:1937年德意日三國軸心形成,決意擴大侵略戰爭,同英法美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

            7、日本方面: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了。

            四、中國的全面抗戰(1937.7.7—1945.8.15)

            1、開端標志(1937、7開始):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端,也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

            ①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

            ②日軍隨即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

            ③隨后日軍派遣陸軍十多萬人入侵中國,北平、天津相繼失守(平津失守)。

            2、防御階段

            ①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a.根本原因: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還有中共的積極推動。

            b. 建立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c.合作方式:黨外合作,即國共兩黨之間的合作——國共兩黨沒有統一到任何一個政黨內部,而是在兩黨外部進行合作。

            d.軍事合作: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革命國民軍第八路軍(八路軍),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

            e.建立意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②共產黨開辟敵后戰場。

            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時間:1937年8月;制定者:共產黨。制定標志: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召開洛川會議;

            主要內容: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

            實行原因:由中共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決定。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敵后,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

            主要戰役:★平型關大捷(屬于太原會戰)意義:抗戰以來的中國軍隊的首次大捷,b.戰術:伏擊戰;★百團大戰

            ③國民黨組織正面戰場

            日軍占領平津以后,繼續向華北和華中發動攻擊,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片面抗戰路線:制定者:國民黨;內容:單純依靠國民黨和軍隊抗戰。

            實行原因:由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決定。

            戰役:★淞滬會戰,時間:1937.8.13—11月(三個月)

            戰場:上海及周圍地區;開始標志: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脅南京(八一三事變);

            目的:為打退日軍對上海的進攻,解除南京的威脅;

            戰役:寶山保衛戰;意義: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太原會戰——意義:國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屬于徐州會戰)——意義: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

            ★武漢會戰——意義: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的標志。

            結果:①無力阻止日軍進攻,失去華北、華中、華南和華東的大片領土;

            ②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五、日軍的滔天罪行

            (一)南京大屠殺:時間:1937年12月,地點:南京,手段:采取槍殺、刀刺、活埋、燒死等及其殘忍的屠殺手段,人數:超過30萬人;

            (二)潘家峪慘案:時間:1941初;地點:河北省豐潤縣潘家峪;手段:用機槍、手榴彈進行殘酷屠殺;人數:全村1500多人中的1200多人,是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實行“三光政策”的一個具體罪證;

            (三)七三一部隊:地點:中國東北;性質:專門研究細菌戰、毒氣戰的部隊;手段:用中國活人做實驗,人數:慘遭殺害的中國人達3000人以上。

            六、抗戰的勝利相持階段

            (一)國內戰場:

            中共領導的百團大戰,

            時間:1940年下半年;

            目的:為振奮全國人民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抗戰形勢的好轉。

            指揮:彭德懷;部隊:八路軍106個團,戰場: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

            戰果:拔掉敵人據點近3千個——戰術:破襲戰;

            意義:①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一次大規模戰役;

            ②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結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抗擊了半數以上的侵華日軍,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主戰場)。

            (二)國外戰場:國民黨政府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

            背景:1942年初日軍由泰國、緬甸北上,準備進攻中國云南。

            目的:為確保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交通線;

            時間:1942—1945年;部隊:中國遠征軍;

            戰場:印緬戰場;

            戰果:救出被圍英軍七千多人;

            結果:1945年初,在英美聯軍配合下,中國遠征軍擊敗侵緬日軍。

            意義: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結論:中國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勝利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

            (四)勝利原因:

            根本原因:在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形成了全民族抗戰。

            戰爭性質:中國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非正義的法西斯侵略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國際方面: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國的抗戰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尤其是蘇聯和英美的支援,加速了抗戰勝利的進程。

            國民黨方面: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的計劃,使日本陷入長期作戰的不利地位。

            中共方面:中共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方針,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打擊。

            兩個戰場:國民黨組織正面戰場和中共開辟敵后戰場互相配合,相互依存,共同作出重要貢獻。

            (五)歷史意義:

            國內意義:

            ①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

            ②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意義:

            ③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七、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八、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表現在:

            ①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②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成為引導全民族走 向抗戰勝利的一面旗幟;

            ③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者;

            ④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實施動員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線政策,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的敵后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⑤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于獻身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 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2.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九、抗日戰爭在歷史上的地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1.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不僅遏制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遲滯了日本的“南進”步伐,而且大大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為同盟國軍隊完成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轉折和實施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對中國的援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開的。

            十、抗日戰爭的基本經驗

            1.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

            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

            3.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

            4.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決不懼怕戰爭。

            5.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十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可以說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制勝法寶,也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1.提出: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洛川會議——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全面抗戰路線。

            2.形成: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3.特征:

            第一,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矛盾。

            第二,國共雙方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

            第三,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協商一致的具體的共同綱領。

            4.內容:

            第一,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第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持、擴大和鞏固,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第三,對待頑固勢力要堅持又聯合又斗爭政策。

            第四,在和頑固派斗爭時,要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原則。

            5.意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和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根本保證。

            十二、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

            1.政權建設: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1/3。

            2.經濟建設:減租減息,發展生產。減租減息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為適當調節各抗日階層的利益實行的土地政策。實行這個政策既調動了廣大農民的抗日積極性,又有利于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站在抗日民主統一戰線一邊。

            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抗日民主政府還厲行精兵簡政,以減輕人民負擔,為堅持抗戰、爭取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3.黨風建設:1942年2月,毛澤東先后作了《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講演,整風運動在全黨范圍普遍展開。

            十三、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新起點。代表著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肩負歷史重任,以自己的政治主張、鋼鐵意志和模范行動,一直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列,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最早抗戰:中國共產黨最早高舉全民族抗戰旗幟,最早組織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以局部抗戰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2.組織抗戰: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誠心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抗日力量。

            3.領導抗戰: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為全民族抗戰指引了勝利方向。

            4.艱苦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在敵后戰場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5.勝利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對抗日戰爭勝利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寫下了壯麗的歷史篇章。

            歷史雄辯地證明,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中國人民是抗戰勝利的決定因素。中國共產黨確確實實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十四、分析甲午、抗日戰爭勝敗的原因

            甲午戰敗的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敗與經濟技術落后。抗日戰勝的原因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進程中,蘇聯、美國、英國等反法西斯盟國為中國人民提供了寶貴的人力物力支持。

            十五、習近平宣布裁軍30萬

            盤點歷史上解放軍的10次裁軍

            公開資料顯示,從1950年開始,解放軍進行了10次大規模的裁軍。

            第一次:1950年5月,解放軍進行了第一次大裁軍。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人民解放軍總兵員550萬,“小米加步槍”的步兵是解放軍的主體,空軍、海軍和陸軍特種兵幾乎是空白。1950年6月,全軍參謀會議精簡整編方案中規定全軍員額精簡為400萬。到1950年底,陸軍部隊數量有了較大壓縮,全軍精簡17.1%,而軍兵種機關及部隊則有了較大發展。不久,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精簡整編工作終止。到1951年底,全軍員額達627萬人,是我軍歷史上兵力最多的時期。

            第二次:1952年1月,解放軍進行第二次大裁軍,總部和各機關以及國防軍步兵部隊人數減少,軍兵種部隊和院校人數擴大,其中還有95萬地方部隊改編為公安部隊,全軍總定額保持在300萬人左右。

            第三次:1953年8月,解放軍進行第三次大裁軍,全軍總兵力精簡23.3%,其中陸軍部隊精簡比例最大。

            第四次:1957年1月,解放軍進行第四次大裁軍,到1958年底,全軍成建制地集體轉業或移交地方的有1個軍部、46個師、30余所院校。精簡最多的還是步兵部隊,全軍總人數與新中國建立時相比,精簡了61%。

            第五次:1975年底,解放軍進行了第五次大裁軍。“文革”期間,部隊組織編制混亂,比例失調,機構臃腫,干部嚴重超編。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軍委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集中討論和重點解決壓縮軍隊定額、調整編制體制等重大問題。9月,中央軍委批轉了有關調整方案,方案中,精簡最多的是工程兵、鐵道兵,到1976年,全軍總人數比1975年減少13.6%。

            第六次:1980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軍隊再次進行精簡整編,大力精簡機關,壓縮非戰斗人員和保障部隊,將一部分部隊移交地方。

            第七次:1982年9月,51萬余人的鐵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兩個兵種在解放軍序列中消失。

            第八次:1985年,解放軍進行了第八次大裁軍。中央軍委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

            第九次:1997年9月,解放軍開始了第九次大裁軍。這次裁軍的特點是“精兵、合成、高效”,實現解放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

            第十次:2005年底解放軍完成了20萬人的精簡任務。解放軍第十次大裁軍的主要目的是,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本文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同學們提高對這一知識內容的重視,更多的其他內容一定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去記憶和豐富。

          [標簽:高考 政治 考點]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考關鍵詞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浪潮 |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无码|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亚洲?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香蕉伊蕉伊中文视频在线 |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日韩va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波多野结衣在线中文|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 超清无码无卡中文字幕| 天堂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亚洲永久无码3D动漫一区|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电影|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