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理財哪家強 浙江大學年賺1069萬排第一
2015-09-02 17:46:02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數據顯示,在全國2500多萬在校大學生中,超過35%的人在過去一年嘗試了互聯網理財,其中,浙江大學的學生成績最好,過去一年全校僅通過某平臺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收入就高達1069萬,成全國“財商”最高的大學。
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緊隨其后,分列第2和第3,四川大學以561萬的理財收益排名第5,超過清華大學。
名牌高校學生“財商”高
全國范圍看,浙江、上海、福建、江蘇、北京五地的學生,理財觀念最強,嘗試互聯網理財的學生占比超過40%,分列前5。四川的占比為33.2%,位列全國第16位,四川大學躋身全國高校財商top10,位列第5,學生過去一年互聯網理財收入達到561萬。
值得注意的是,各省學生理財普及程度的排名和經濟發展程度的排名并不完全匹配,福建超過江蘇,重慶超過廣東,分列第3和第6。
大數據顯示,喜歡理財的大學生并非“富二代”,而是“高材生”。因為這些學生主要都來自一些211、985的名牌高校,其中,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南京大學位列前10。
90后理財意識比80后更強
根據該平臺的數據,在開學前三周時間里,共有109萬大學生首次使用余額寶,開始借助互聯網的方式,管理自己全年的生活費,而且越是臨近開學,開通人數越多,在開學前一周,新增余額寶用戶中,大學生占比達到34%,創全年最高值,大學生也成為余額寶新增用戶的最大族群。
如果加上已經畢業,剛剛邁入職場的90后,那么,在這三周時間內,整個90后群體更是占據余額寶新增用戶的50%以上,占比是80后的兩倍,顯示出90后已逐漸成長為互聯網理財的主力。甚至在門檻較余額寶略高一些的定期理財平臺招財寶上,也有32.6%的用戶是90后,這個數字高于70后用戶的占比,僅次于占比44.8%的80后群體。
數據分析師佘振龍表示,“相比于80后,90后理財意識的建立明顯來得更早一些,他們不愿意等到有足夠本錢了再理財,哪怕本金較少,他們也會嘗試理財;另一方面,由于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大發展,理財的資金門檻、操作門檻都大大降低,這也為90后更早地接觸理財提供了極大便利。”
超1萬名學生靠理財掙夠學費
很多學生的理財,已經不是“小打小鬧”了。據統計,有超過1萬的學生,過去一年的理財收入在4000元以上,換言之,在9月的開學季,這些90后學生僅靠自己的理財收入,就已經能夠基本覆蓋新學期的學費了。
他們是如何賺到高收益的呢?一個很主流的方式就是幫父母理財。在用戶調研中,一位來自上海交大的學生介紹了自己的理財方式,“爸媽給了我20萬元資金用于理財,我將80%的錢用于招財寶定期理財,20%用于余額寶活期理財,平均年化收益7%,我按照年化4%的收益還給爸媽,多出的才留給自己,一年收入也有6000元,而且爸媽也不虧,這比他們存款的收入還多一些。”
佘振龍表示:“90后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往往比自己的父母更擅長互聯網理財,而不少父母也愿意信任自己的子女,甚至有意識地撥出一部分家庭資產來培養子女的理財能力。”不過,佘振龍也提醒說,90后在幫助父母理財時,一定要考慮父母對于風險的承受能力,盡量將資產多元化地合理配置,基金、股票等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在資產配置中的占比不宜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