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9歲女孩父母去世考上大學 不畏懼困難要擁抱夢想
2015-08-19 15:17:56淮北新聞網
19歲女孩考上大學
張秋秋幫爺爺奶奶撿垃圾
6月9日,高考剛結束,19歲的張秋秋就跟著村里的姐姐啟程,到南京一家電子器材廠家打工。
“做了1個多月,掙了3000多元。”8月13日下午,在濉溪縣韓村鎮勝利村楊圩孜莊,身高不足1米6的張秋秋站在自家破落的院子里,咬著嘴唇對記者說。“1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挺累的,但是能堅持。”
587分!高考放榜,張秋秋以這個分數迎來了渤海大學歷史學(師范)專業錄取通知書。
她的身后,站在即將就讀高一的妹妹張難難,以及身體孱弱的爺爺和奶奶。
父母先后離去,我們的路還長
張秋秋6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妹妹尚在襁褓中。
身有殘疾的父親為小女兒取名:張難難。
童年,在母愛的缺失中,潦草度過。記憶猶新的,是忙碌的奶奶,會偶爾將自己蓬散的頭發編成小辮。
捱到上學,父親用粗糙的雙手摩挲著她的腦袋:“妮兒,好好念書,你就還有走出村子的可能。不用再在地里刨食,那么苦。”
爺爺奶奶、不會說話的大爺撿拾來的舊本子,都會當寶貝一樣送給張秋秋做草稿本。家里沒有閑錢,學習用具,每一樣,女孩都用得很仔細,很小心。
2012年秋,父親猝然去世。14歲的秋秋緊緊攥住妹妹的小手,沙啞著嗓子哭號著,卻攔不住父親與黃土地融為一體。
入土為安。撇下小姐妹,父親真的能安心么?秋秋倔強地仰起頭,望著灰蒙蒙的天,心是撕裂般的疼。
以撿拾破爛為生的爺爺奶奶和聾啞的大爺收留了姐妹倆,日子得以繼續。
“秋啊,你爹娘不在了,但是你的路還長著呢!每一步,可都得走踏實了啊!”背著簡單的衣物,秋秋拉著妹妹來到了堆滿破爛的院子里,聽爺爺語重心長地說。
“我記下了。”張秋秋望望院子里掛滿了果實的柿子樹,回答著爺爺的教導。“是啊,爸爸媽媽都不在了。我和妹妹的路還長著呢。”
向前的每一步,都伴著疼痛
楊圩孜莊,是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小村落。張秋秋和妹妹賴以生存的爺爺奶奶家,就更顯凄涼。
因為缺少壯勞動力,爺爺奶奶和大伯撿拾破爛的收入不能糊口,賴以生存的低保,大部分還要攢下交姐妹倆的學費。
高中三年,張秋秋將生活費降到最低,每天盡量不吃菜,大饃蘸醬(奶奶做的),就著白開水,就能對付一天。高一時,幾乎每天晚自習時,正在長身體的她肚子總是會“咕咕”抗議。回到寢室,她會沖點大醬水,慢慢咽下,緩沖胃的饑渴,然后繼續學習。
偶爾,她也會想到放棄。“爺爺奶奶太苦了,不如輟學出去打工,掙錢將妹妹供出來。”這個念頭,有兩三次從腦海中閃過,但每一次她都及時提醒自己:想退縮了?是學習太苦了?你若念不好書,如何給妹妹做榜樣?你能滿足打工、結婚生子,像村里別的女孩一樣?
為了敦促妹妹學習以及看望體弱多病的爺爺奶奶,每周六,她會騎1個多小時的自行車回家。除了幫助爺爺奶奶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主要就是幫助妹妹整理一周來在學習中遇到的知識難點。
“上課一定要注意聽講,筆記要再做的認真一點……咱們都要考上大學,讓爺爺奶奶過上好日子!”每一次,秋秋都會再三叮囑難難。瘦弱的妹妹,認真地點著頭。在難難心里,姐姐就是頂梁柱。
屋里沒有家具、沒有電器。秋秋住的小屋,在院子大門內側一角。很小的屋子,木板床是用兩只條凳支撐著,蚊帳上有一只小小的電風扇,窗前的小桌上有一只發卡和兩本書。窗欞有點松動,卻將一縷斜照珍存。
“向前的每一步都挺艱難的。還好,我堅持下來了。”秋秋的眼眶有些泛紅。記者知道,前行的路上,她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疼痛。
張秋秋幫助爺爺奶奶清理撿拾來的垃圾。
當下,就要擁抱夢想
母親的模樣早就模糊。秋秋說,因為沒有記憶,所以并不很思念母親。
堅韌不拔的父親,時時會出現在腦海中。
一路走來,秋秋說,很感謝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師,從初中到高中。“給了我溫暖和鼓勵,所以我要做個好老師,我會愛每一個學生。”
孫女考上大學,80歲的爺爺張明德和73歲的奶奶鄭化榮沉重大于開心。“學費是個大問題。家里一點底子都沒有。秋說辦理助學貸款,可生活費咋辦?而且學校在遼寧,一年能不能回來一趟?”
“我會堅持。來日并不方長,我要做的就是:當下,就擁抱夢想。”一行清淚緩緩落下,秋秋無聲地哭了。
有光有陰,光而不耀,因而不沉。
秋秋說,陽光總在風雨后,辦法總比困難多。我能做的,就是當太陽升起時,讓溫暖充盈的心房;夕陽西下時,珍惜余暉,度過黑夜,等待黎明來臨。
這,大約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