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解讀2015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
2015-07-16 13:30:47中國教育在線
7月15日,《2015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 (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京隆重舉行。《報告》自2012年以來已經連續發布四年,本次年報首次全面覆蓋包括民辦高職院校在內的所有獨立設置高職院校,記錄了“十二五”期間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軌跡。
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主席李進介紹,高職教育年度質量報告自2012年首發,四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第三方的獨立視角,向社會展示高職教育的“三個質量維度”就是投入質量、過程質量、結果質量。投入質量講辦學資源條件,過程質量講政府引導和校企合作,結果質量講學生發展和服務貢獻。
“今年的質量報告“三個質量”通過五個部分客觀展示,就是報告的五個部分:學生發展、教學改革、政策保障、服務貢獻、面臨挑戰。這五個部分既有描述,更有數據,還有案例,相互印證、比較反饋,力圖成為社會各界了解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視窗。”李進補充道。
畢業三年后月收入增幅為94%
報告對2014屆高職畢業生半年后的跟蹤調查發現,2014屆高職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為3200元。畢業三年后月收入明顯增長。通過對高職學生畢業三年后的調查發現,2008—2011屆,高職學生畢業三年后月收入比畢業半年后均有明顯增長。2011屆高職生畢業三年后(2014年)月收入為4812元,比2011屆半年后的月收入增長了2330元,增幅為94%。
三年內自主創業增幅達72.7%
2014屆高職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自主創業比例為3.8%,其中85%為機會型創業。近四年以來該比例持續增長,2014屆相對于2011屆增長了1.6個百分點,增幅達72.7%。
從更長時間跨度看,2009—2011屆的高職畢業生畢業三年內自主創業比例持續增長,明顯高于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比例。2009—2011屆,畢業三年內自主創業比例分別比同屆半年后自主創業比例增長了2.3倍、1.7倍、2.5倍。
2014屆高職畢業生中91%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
通過對高職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有91%的2014屆高職畢業生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且近四年以來這一比例呈總體上升趨勢。高等職業教育吸納了較多的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在促進教育公平這一國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實方面作出了較大貢獻。
2014屆中有52%的高職畢業生家庭背景為“農民與農民工”,且近四年以來該比例呈現總體上升趨勢。農民與農民工家庭的經濟困難程度相對較大,高職院校該類生源比例上升,學生的資助需要隨之增加。
停撤銷專業點數超過61.4%
2014年,高職院校停招或撤銷的專業點數多于新增專業點數,新增專業主要瞄準新產業和新業態,更加關注民生需求。主要停招或撤銷了與地方產業相關度低、重復設置率高和就業率低的專業點數5269個,多于新增專業點數2004個,超過61.4%。
23個省份制定了高職生均經費撥款標準
2014年,財政部、教育部出臺《關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明確規定2017年各地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應當不低于12000元。中央財政以改革和績效為導向,建立“以獎代補”機制,激勵和引導各地建立完善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制度。當年,中央財政共下撥高等職業教育獎補資金約64億元,面對中央財政改革新政和獎補資金,各地如何落實、管理、使用,更好發揮央財資金績效,值得關注。
目前,全國共有23個省份制定了高職生均經費撥款標準。河北、河南、甘肅等省份采取“生均標準+績效獎勵”的辦法,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但是,近1/3的省份仍然未出臺相關政策,已經出臺生均經費撥款標準的省份也存在標準偏低、撥付不到位等問題,需要及時跟上國家要求,建立穩定增長機制。
高職質量年報由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編制,自2012年以來已經連續發布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