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市連年未完成招生計劃 高招進入買方市場
2015-07-02 09:59:13中國青年報
北大、清華搶生源的惡戰持續發酵,也引發了考生、家長一些不正常的做法。有招生組老師透露:一名考生家長得到北大承諾,可得2.5萬元獎學金;隨后,以此向清華要價,得到4萬元的許諾;又轉頭跟北大說,“清華承諾我們4萬了,你們看著辦”;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把孩子“賣出”一個滿意的價格。
當名校互相給高分考生遞送對手的“黑材料”,或想盡辦法切斷“準新生”與對手學校的一切聯系時,家長兩邊“討巧”,不過是依葫蘆畫瓢,而賜予家長“議價能力”的,顯然是亂象叢生的招生市場。
一切都依規矩辦,高分考生及家長哪會如此“傲嬌”?2015年,因為“微博演義”,互掐了N年的北大、清華,終于將由來已久的招生積怨,捅到了臺前。6月29日,教育部新聞辦微博“微言教育”首次回應兩校爭搶優秀生源一事,重申了高校招生工作中應遵守的紀律,稱“不得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以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學后重新選擇專業等方式惡性搶奪生源”。這個表態,不過是對今年2月教育部《關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重申。問題是,這對遏制高校間的不正當招生競爭管用嗎?
如果從我們高等教育的現存及未來觀之,“家長坐地起價”的現象以后只怕還會更多的出現。6月初發布的《2015高招調查報告》顯示:以山東為例,2014年全省高考報名人數為63.6萬人,盡管已實現回升,但仍連續幾年未能完成招生計劃;河南也如此,2012年以來連續3年未完成招生的比例都超過當年招生計劃的10%;安徽與河北也已連續兩年沒有完成招生計劃。顯然,未來的考生爭奪戰只會更激烈:一是名校“掐尖”搶高分生,以此捍衛圈內地位及政策資源的話語權;二是一些普通高校“饑不擇食”,使出渾身解數疲于應付生存危機。
不管承認與否,我們的高等教育已部分進入“買方市場”。高校應從爭搶生源轉向吸引生源,應該考慮如何服務好考生而不是一味的討好高分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