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語文閱讀材料大增 考生迎閱讀時代
2015-06-12 16:27:27現代教育報
“閱讀為王”時代來了!這似乎比預料的時間快了不少。6月8日,為期兩天的高考結束,與往年相比,北京試卷今年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文字量大增,考 生閱讀能力成為試卷考查的新看點。今年北京高考語文卷首次設置長閱讀考查,整張試卷文字量達到8500字左右,比去年增加了1300多字。此外,結合閱讀 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語文卷中,而且在理綜、文綜、文科數學等多個學科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大。
據現代教育報報道,今年語文卷在結構上給廣大考生一個深深的震撼:試卷一改過去開篇就是拼音題、挑錯別字題的結構,而是三段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大量的文字內容給考生視覺形成強烈的沖擊。這種結構在北京高考歷史上尚屬首次。
“實際上閱讀文本增加了2300字,除去新增的1300字,我們通過精簡題干等方式節省出1000字給予閱讀文本。”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閱讀文本文字量的增加,讓我們常說重視閱讀不再是空話。”
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考試中心高中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劉德水表示,三段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將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融入閱讀中。這種方式仍然是 以考查學生語文知識而命制的閱讀題,挖窟窿,打補丁,弱化了文本的閱讀。今年則是以閱讀為目的,結合閱讀理解來考查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體現了 《課標》和《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中關于要在運用中學習語文的精神。
結合閱讀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語文卷中,其他各科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理綜當天考試結束后,一名考生用“閱讀量大、閱讀比較累,有 考文綜的錯覺”這句話來概括理綜試卷的特點。從理、化、生三科來看,“生物一如既往地考閱讀”,但物理、化學也同樣新增這一特質。“從模擬到現在,閱讀量 一次比一次大。”而在文綜試卷中非選擇題部分,有的題目則直接是讓學生“有寫一篇作文的感覺”。
劉德水表示,北京卷加強讀寫結合的考查對轉變當前教學中讀寫割裂的偏向,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語文卷作文中,涉及到了《三國演義》、《四世同堂》、《巴黎圣母院》和《平凡的世界》古今中外名著,考生完整地讀過和沒有讀過,最后的成績絕對是不一樣的。”劉德水表示,這就較好地貫徹了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的精神,向整個基礎教育學段的校長、教師和學生及家長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今后高考側重于考查學生在12年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積累和知識融通、應用能力,靠死記硬背和課本中節選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績的, 因為上面所說的任何一部名著,學生都不可能在高三一年讀完。“這就需要考生不僅要廣泛閱讀,而且要完整地讀原著,考出好成績。”
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中學語文教研室主任徐南南的看法與劉德水不謀而合,她認為,當下流行的碎片化閱讀、短閱讀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想讓 學生多讀書,教師就要從自身做起,同時,要教給學生速讀、泛讀、精讀等多種閱讀技巧,學會深度閱讀,不斷豐富并積累知識和能力。
“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這符合人的認知規律,”海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黃玉慧說道,教閱讀就是在教寫作,語文教學是非常注重積累過程的,不可能靠一時的彌補而追上的。廣渠門中學吳校長認為這樣的導向非常好。
“此次高考不僅考高三內容,而是考察學生18年來的文化積累,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話可說’,在各自的知識層面都能回答,同時也能區分高低,考 出了學生的文化。”吳校長說,“從學生的反饋來看,普遍都比較開心,每個學生都覺得考得不錯。”(文 李繼君、蘇金柱、張廣林、韓莉、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