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代表:非985、211畢業生就業遭遇學校歧視
2015-03-13 11:27:01新華網文章作者:丁文杰 華曄迪
“我經常收到不認識的學生發來的郵件,反映非“985”、“211”高校畢業生就業時遭遇歧視。”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原校長羅和安告訴記者,除了性別、年齡、身高等就業歧視因素外,近年來“學校歧視”現象日益普遍。
2015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49萬,創歷史新高。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代表,羅和安在履職過程中特別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公平問題。他說,部分地區、企業過度看重新進人員的學歷出身,并以此為標準制定工資待遇、職務晉升等相關政策。不僅如此,一些畢業于重點大學的博士在就業時也會遇到學歷被“查三代”的煩惱,有的人因本科就讀于非“985”、“211”等“名校”而遭拒。
2013年4月,教育部明確要求,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嚴禁發布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招聘信息。2014年11月,教育部表示,今后更多國家重大項目將會在支持范圍、遴選條件等方面對地方高校一視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壘。《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等法律也制定了反就業歧視的法律條款。
現存的法律法規和教育部等部委的多次要求,均強調了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公平性,但就業歧視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由于缺乏完善的反就業歧視法律體系,缺乏有力的反就業歧視行政措施,缺乏健全的反就業歧視監督機制和救濟機制,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就業不公平愈演愈烈。”羅和安說。
羅和安最后說,我國還沒有一個專門的反就業歧視的法律,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業歧視問題,首先需從法律層面進行界定。“有了法律,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因此要盡快制定出臺反就業歧視法律,并完善相關配套機制,健全反就業歧視的政策與制度保障,設立救助熱線,為遭受就業歧視的公民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