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休學創業”靠譜嗎?
2014-12-12 11:06:34大河報
2015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量將達到史無前例的749萬左右,畢業人數再創新高,就業創業工作任務十分艱巨。10日,教育部發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12月11日《京華時報》)
休學創業,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王石川
誠然,創業不易成功更難,據統計,2014年以來,每天中國有一萬家新公司登記注冊,近2.5萬家個體商戶注冊,但也有一萬多家企業和個體商戶停業注銷。創業,絕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浪漫,更不是弄個項目就能融到資,然后沒幾年就上市,風風光光當個億萬富翁。更何況,休學創業,具有雙重壓力,弄不好創業失敗了,又耽擱按期畢業了,豈非雞飛蛋打一場空?
問題是,是不是怕噎著就不吃飯了,怕摔倒就不走路了?如果有意愿又有能力,有準備又能抗壓,最關鍵是有眼光,為何就不能創業呢?創業的創,是開創也是創新,還有闖一闖的意味,年輕人不就應該闖一闖嗎?老氣橫秋,前怕狼后怕虎,本不該是年輕人的精神風貌。既然是創業,肯定有失敗,但年輕人失敗的,有的是時間,也有的是精力,失敗了再站起來。敢闖敢試,總勝過一輩子畏葸不前,哀怨哭泣。試過可能失敗,不試永遠不會成功。
去年年底,李克強在天津濱海新區考察時說,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都是從小公司起步的,“大學生青年不僅要泡實驗室、圖書館,也要有創業理念”。除了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有太多企業大佬都是從年輕時創業,一路奔跑,幾經躓踣而功成名就。創業,既豐富了自己,也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更會給社會乃至全世界帶來巨大的推動力,如果沒有比爾·蓋茨、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人類的生活將會黯淡不少。
也許有人會說,比爾·蓋茨、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難以復制,且是外國人,我們中國也不缺少年輕時創業的大腕,像馬化騰創立騰訊時才20多歲,張朝陽、馬云創業時也不過30多歲。當然,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任何人的成功都不能復制,但是,真正有抱負的人絕不會當草莓族、啃老族,真正敢于拼搏的人,會很自然選擇創業——胸懷夢想,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哪怕失敗了也能使生命更立體、更豐潤,總勝過干癟而無趣的人生吧?
我支持大學生休學創業,當然前提是,學校尊重大學生的自愿,不能搞強求,不能因為教育部提出“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比例”,就故意誘惑大學生休學創業。少年們,奔跑吧,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鼓勵“休學創業”,高校別用力太猛
□敬一山
這新聞傳出,網上還是微有爭議,支持的固然不少,但也有人覺得,創業并不適合所有人,大張旗鼓地支持創業,對于化解就業壓力未必有多大用處。
其實如果在純就業的層面爭議,無論支持還是反對,似乎都有些步入“誤區”。允許“休學創業”的最大意義,在于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的教育需求,尊重更多元的教育選擇。過去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基本是僵化的學年制教育,學生不是因為犯錯被開除或者特殊原因退學,都得老老實實讀完四年,否則就很難拿到學位。
在這種僵化的體制下,讓那些充滿個性或者說有創業沖動的學生,常常“忠孝難以兩全”,確實無形中可能扼殺一些人的才華。在這個角度說,允許“休學創業”,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讓有創業才華的學生,少了后顧之憂,有了更自由的選擇。
從高校的角度來說,允許“休學創業”的立足點,也應是為學生的選擇自由提供更好的環境,而不是功利化地推動創業。正如一些人所擔心的,創業在任何社會都是屬于少數人的“冒險游戲”,不是指導和培養就能成功的。新聞里所舉的例子,諸如喬布斯、郭敬明等,成功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但都無法通過刻意培養的方式復制。更何況,如果所有的大學都純粹以創業、就業為導向,本身也局限甚至矮化了大學存在的價值。
所以,不同的學校在“休學創業”上,用力程度還需因地制宜。比如職業高校,本身就以就業為特色,在引導創業上多提供一些服務指導,是值得鼓勵的;但像一些研究類的,或者應更強調人文精神類的高校,或許不應在這樣的事上用力過猛。這些年來,大學校園過于商業化的氛圍已經飽受批評,雖然創業和“拜金主義”并不是同一回事,但在校園中過于凸顯創業氣味,或多或少會影響校園所應有的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