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材料作文命題漸入佳境
2014-06-10 15:41:25中國青年報
語文高考結束后,對各地作文試題的議論吐槽一如既往成為社會熱點。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出得到底怎樣?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命題專家,請他們點評了今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的命題情況。
相關命題專家指出,綜觀2014年18套高考作文題,從寫作試題命制的思想和能力導向分析,有三大亮點:
亮點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做到了選材貼近現實,突出時代精神,有利于發揮高考試題“立德樹人,和諧發展”的獨特功能。
例如全國大綱卷作文題“農民工與醫藥費”,取材于真實感人的新聞事件;新聞當事人老王和醫院以及老板之間誠摯信任、互敬互助的關系,讓人自然而然聯想到核心價值觀中“友善,和諧,誠信,敬業,平等,文明”等關鍵詞,引導考生從積極角度去認識和諧社會對“中國夢”寄予的期望。又如湖南作文題,直接以央視最新報道的“最美鄉村干部”為材料,弘揚堅定信念,鼓舞頑強斗志。再如全國課標甲卷作文題“給動物喂食”中有關“法治”建設的探討、上海作文題“沙漠與自由”中有關“自由”的思辨,以及全國課標乙卷作文題“‘山羊’團體賽的新情況”、北京作文題“老規矩的新思考”、廣東作文題“老相片與數碼照”、遼寧作文題“霓虹燈與繁星”等,都是對“文化傳承與現代化”、“高科技與當代社會”、“習慣規則與創新發展”等問題的思考,既有助于發揮高考試題的教育功能,又有利于激發考生的寫作興趣。
亮點二:貼近學生,從熟悉的題材或社會文化熱點切入,引導考生激活人生體驗和知識積累,寫出真我風采。
例如江西作文題延續去年直接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取材的特點,要求考生針對“課內外學習中的探究”談體會、說見聞、作反思;又如浙江作文題“大學的門與路”,希望考生在高考現場寫下對如何進大學之門和如何走大學之路的思考及想象;再如江蘇作文題“青春與不朽”,力圖把握學生正值青春期的特點,引導考生永葆積極向上的心態,直面現實、關注人生、珍視生命,并對“時間”、“歷史”和“價值”等有個性化的認知。這些作文題的基本立意都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引導學生真實表達情感,不說假話、空話和套話”的努力。
亮點三:加大思維力度,強化材料內容、含意的廣度與深度,讓不同學習風格和不同思維習慣的考生能盡量發揮其寫作才能。
比如,全國課標乙卷作文題“‘山羊’團體賽的新情況”、安徽作文題“劇本改臺詞的爭論”、湖北作文題“山腳、山腰與山頂”等,都在創設論辯情境上下功夫,力求引領考生充分展開正面論述的同時自覺進行反向思維,更全面、更辯證地探究問題、表達思想;為促進考生進一步提升思維品質,全國課標乙卷還加寫了結尾“事后,相關的思考還在繼續”以體現命題的良苦用心。又如,今年事理類材料作文題增加到了5則,而且,在以更儉省的筆墨涵容更深邃的思想方面都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以上海作文題“沙漠與自由”為代表的這類試題力圖引導考生直面“自由”、“限制”、“選擇”、“自我與世界”等既是思辨的、更是人生的命題。
專家們指出,材料作文的測試形式經過多年的實踐、改進和完善已經漸入佳境,事實類和事理類這兩種語料在作文的考查中已比較成熟地顯示出它的篩選功能。
試題在貼近考生、貼近現實的同時,如何提供更多的立意角度、加大試題的區分度,還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如今年湖南“最美鄉村干部”和江西“探究性學習”的作文題都有可商榷之處。還有,事實類材料的敘述如何更簡明易懂,以便考生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立意角度,也是命題中值得注意的問題,如今年重慶作文題“玻璃碎片與文明素質”的敘述未免有些拖沓。此外,事理類中的理念型材料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怎樣看待這一變化?在各類型材料的使用中如何揚長避短?這些都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