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課標福建卷高考考點解析與練習(歷史)
來源:學大教育 2014-05-20 16:59:11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在命題結構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主題鮮明突出、材料簡潔新穎、設問平實合理、內容中外兼顧、知能素養并重的風格。悉心研究近四年歷史試題,高頻考點即浮出水面,這對最后階段的備考具有重要意義。
2014年高考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 | 2010年—2013年福建卷試題內容 | 2014年高頻考點分析 |
古代中國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
13 年赤壁之站(東風)13(4分)
科舉考試,學子價值觀18題目(公務員考試熱) 17(4分) 11年《唐律疏議》 德法問題16(4分) 郡縣制 38 (8分) 10年 三省六部的作用 14(4分) 09年 楚漢之爭 |
本子目內容是常考點或必考點。
14年應關注古代的監察制度與吏治整頓;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
2.古代中國的經濟 (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業的發展 (3)商業的發展 (4)資本主義萌芽與 "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
13年 手工藝《唐六典》14(4分)
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的內容。 12年城市構造,市紡分開,14(4分) 農商關系(司馬光)15 (4分) 11年 坎兒井 14題 (4分) 農商關系《漢書》 10年 封建商品經濟發展 09年 古代福建人的生活方式 |
本子目內容是常考點或必考點。
14年應該注意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特點的演變背景及其特點,賦役制度與政治格局、經濟格局演變的關系。
|
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3)宋明理學 (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 |
13年 《春秋繁露》董仲舒
朱熹 理性生活 11年 京劇 17 (4分) 10年 行書,書法 13(4分) 09年 李贄的主張及背景 38(12分)
|
應該注意百家爭鳴、宋明理學產生的背景及其積極意義,尤其是注意基本歷史概念的理解與區別(如“仁、禮”“理”的內涵、“格物致知”等),理學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生活產生的影響等。
朱熹的理學、國學的積極意義、明清思想的活躍。 |
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1)科技成就
(2)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展 |
12年記錄載體,竹簡 |
本子目近三年來屬于冷考點,原因在于各版本教材內容差別較大,通用的就是四大發明及其影響。故關注點應該是
四大發明對社會生活和世界文明產生的影響,尤其注意其分析應該客觀,不宜夸大,亦不宜菲薄。 還有,注重平時素養(書法,繪畫,藝術)的發掘。 |
古代希臘、羅馬
1.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
10年 羅馬法,十二銅表法,19(4分)
09年 希臘羅馬發展 |
常考點。
11年各地方卷均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12年考查了羅馬法特征。13年全國卷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基本呈現輪考特征。重點關注羅馬法的基本原則與精神
|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冷考點。 | |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
12年文藝復興、啟蒙思想
11年文藝復習影響開拓思維 21(4分) 09年 布魯諾反宗教改革
|
冷考點。
14年成為熱考點的可能性較大,福建卷應關注人文思想的若干原則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歷史映照,以及啟蒙思想在歐美和亞洲的實踐。 |
2.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新航路的開辟 (2)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 (3)工業革命 |
13年 重商主義22(4分)
英國工業化道路 38(8分) 12年工業化的政策,第二次工業革命交通問題 23 (4分) |
常考點或必考點。
14年應關注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發展的關系。 |
3.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3)法國共和制、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
12年法國大革命
11年凱末爾改革 13(4分) |
常考點。
近幾年考查英國與德國較多。 14年應關注法國與美國政治制度及其理念。(中法建交50周年) |
4.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 (1)《共產黨宣言》
(2)巴黎公社 |
10年 巴黎公社 21 (4分) |
冷考點。
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相關史實可以加以關注。
|
5.近代科學技術 (1)經典力學 (2)進化論 (3)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
10年 相對論,萬有引力,量子假說 20 (4分) |
常考點或必考點。
14年考主觀題的可能性不大 |
近代中國
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
12年辛亥革命的象征 16 (4分)
陳嘉庚,黃炎培教育救國的積極意義和無法實現原因 38 (8分) 西柏坡會議背景和內涵 (8分) 11年 虎門銷煙的原因 18 (4分) 辛亥革命時的外交,不足38(20分) 09年 抗日戰爭(地理)
|
本子目是必考內容。
12年全國卷回避了熱點——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13年從政治、經濟、思想現代化的角度來考查了晚清近代化; 14年仍然應該關注此內容。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20周年 國共第一次合作90周年 太平天國起義失敗50周年,從文明史觀和近代化史觀去看待太平天國運動。 |
2.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
13年 張之洞《勸學篇》18(4分)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實業救國 10年 抗戰時中國經濟發展 38 (12分) 經濟發展經驗 (5分) 09年 中外交流 15 (4分) |
11年地方卷多考查近代工業發展狀況。天津卷考查近代中國與世界市場,安徽卷考查近代農業,海南卷考查洋務運動。12年考查了張謇實業救國思想;13年全國卷考查了海洋利用。
14年全國卷應該注意近代經濟結構的演變與世界市場的關系。
|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維新思想 (2)新文化運動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
13年 張之洞《勸學篇》18(4分)
12年 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 17(4分) 10年 救亡圖存思想 16 (4分) |
常考點。
注意與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結合起來考查。 預測同“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
現代世界
1.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
13年38 蘇聯工業化原因 38(1)(9分) 打基礎的方式
12年 斯大林農業問題 22(4分) 09年 十月革命 |
冷考點。
14年應該注意從世界市場分裂與統一的角度、兩極對峙的背景下去審視蘇聯改革。
|
2.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危機 (2)羅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本主義的新變化 |
12年 日本的崛起 24 (4分) 11年 經濟危機 22 (分)
|
常考點。
考主觀題可能性依然不大。 |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2)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3)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
13年,冷戰,24 (4分)
11年 冷戰 10年 不結盟運動 22 (4分) 蘇聯改革(戈) 23 (4分) 09年 70年代美國外交政策調整 22(4分) |
冷考點。
14年應該注意從世界市場分裂與統一的角度去看待兩極格局和多極化趨勢。
|
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3)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 |
12年 日本的崛起 24 (4分)
11年 布雷頓森林體系,滯漲(4分) 09年 經濟發展 |
常考點。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20周年 |
5.現代科學技術 (1)相對論和量子論 (2)現代信息技術 |
冷考點。
成為熱考點的可能性不大。 |
|
6.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文學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 (4)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
13年 貝多芬 23 (4分) |
冷考點。
成為熱考點的可能性不大。適當關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繪畫與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特征之間的關系。
|
現代中國 1.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 (3) "文化大革命" (4)改革開放以來民主與法制的建設 (5) "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
12年 新中國外交 18(4分)
10年 新中國外交 18(4分) |
常考點。
成為熱考點的可能性不大,適當關注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和市場經濟體制對法制建設的影響。 人民代表大會制確立60周年 |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2)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 (4)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
13年新中國工業化道路 38(8分)
與蘇聯的比較 建國初期經濟建設及發展原因(15分) 改革開放 (6分) 11年新中國經濟成分,城市開放 09年 過渡時期 18 (4分) 國企改革 19 (4分) |
常考點。
12年考查了熱點問題——1992年南方講話。 13年考查了改革開放與新經濟政策的對比。 14年應關注市場經濟、入世對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 |
3.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3)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 |
13年 ,朝鮮戰爭,中國志愿軍21(4分)
11年 建國初外交問題 |
常考點。
不會成為難點。適當關注不同時期外交與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演變的關系。 日內瓦會議60周年 中法建交50周年 |
4.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2)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3)大眾傳媒的發展 |
10年 茶葉變化和閩滬發展 24 (4分)
09年 近代中國報刊發展 |
冷考點。
適當關注近現代物質生活變化與政治、經濟現代化的關系。
|
5.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2)毛澤東思想 (3)鄧小平理論 (4)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 |
常考點。
注意與民主革命結合起來考查。 14年應關注三民主義的發展與近代化進程的關系。 |
|
6.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 (1)科技技術發展的主要成就 (2)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 (3)教育事業的發展 |
冷考點。
成為熱考點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第一課原子彈爆炸50周年 |
|
學科知識
|
全國卷12年沒有出現學科知識和素養題。
14年應該繼續多關注卷2第34題、安徽、浙江、福建類似試題,有可能借鑒其命題手法。 |
|
選一 歷史上重大改革 1.梭倫改革 2.商鞅變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變法 5.歐洲的宗教改革 6.俄國農奴制改革 7.明治維新 8.戊戌變法 |
13年 商鞅變法和梭倫改革
12年 宗教改革 11年 明治維新及軍國主義 10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09年 戊戌變法+明治維新 |
|
選二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1.近代歐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盧梭 |
||
2.17世紀英國國會與國王的斗爭 (1)大抗議書 (2)內戰 |
||
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獻 (1)《獨立宣言》 (2)《人權宣言》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12年 華盛頓和《獨立宣言》
11年拿破侖法典 09年《1791年憲法》 |
|
4.法國建立共和制的曲折歷程 (1)法國大革命 (2)19世紀法國政體的變遷 |
||
5.近代中國的民主思想與反對專制的斗爭 (1)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對專制的斗爭 (3)抗日戰爭勝利前后人民群眾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 |
13年 梁啟超與盧梭 41(6分)
11年 維新思想 10年 梁啟超與孫中山關于國民素質的改革 |
|
6.近代歐洲工人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 (1)憲章運動 (2)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 |
||
選三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1.第一次世界大戰 (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后果 |
一戰爆發100周年 | |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1)凡爾賽體系的構建 (2)華盛頓體系的構建 (3) "非戰公約" (4)國際聯盟 |
|
|
3.第二次世界大戰 (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3)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
13年 二戰,太平洋戰爭20(4分) | |
4.雅爾塔體制下的冷戰與和平
(1)美蘇冷戰局面的形成 |
||
5.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1)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 (2)中東戰爭 (3)印巴戰爭與兩伊戰爭 (4)海灣戰爭 |
||
6.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 ||
選四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1.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
12年康熙 臺灣問題。 | 福建卷可適當關注唐太宗。 |
2.東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
||
3.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杰出人物 (1)克倫威爾 (2)華盛頓 (3)拿破侖 |
12年 華盛頓和《獨立宣言》
11年拿破侖 09年華盛頓 |
|
4. "亞洲覺醒"的先驅 (1)孫中山 (2)甘地 (3)凱末爾 |
10年甘地改革
09年孫中山 |
|
5.無產階級革命家 (1)馬克思、恩格斯 (2)列寧 (3)毛澤東、鄧小平 |
13年,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 | |
6.杰出的科學家 (1)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頓、愛因斯坦 |
1994年曼德拉當選南非總統 |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