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院校實錄數據,位次粗排(13年,理工類)
2014-04-30 16:55:52寸草報暉新浪博客
今年平行志愿組下,一志愿可以有兩個院校了。院校位置要找準,1A、1B要有梯度,要拉開差距……
一所院校,在其專業設置、教學水平等院校能力和實力的基本前提下,怎樣更加合理地從往年錄取數據中分析和判斷一個高校的位置呢,提檔線?平均分?肯定不夠,如果有些維度被忽略了,要么可能造成失誤,要么可能錯失良機~
影響院校錄取位置,(實力除外)其實是有其背后的邏輯的。
一所院校,其錄取機構(人數及分數構成),基本上是按照以下邏輯來的:專業設置、招生計劃→(招生政策)→報考情況(人數及成績構成)→(錄取政策)→錄取結構。
與文科相比,高校在京投放的理科招生專業都是不錯的,招生計劃相對來說也是過得去的。今年的新政下,高校也在增加專業的誘惑力,比如北理工和哈工大,就保證填滿6個專業不調劑,哈工大甚至在相應的分數下給了專業滿足度;計劃方面,則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減計劃,甚至北京市屬院校適當增加了計劃。這些措施,都是旨在拉動報考。具體到招生計劃,今年也有減計劃的,也有取消二志愿的,這個都會對錄取造成明顯的影響。
報考方面,今年的新政下,院校的熱度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往年熱門院校可能更熱,往年常年報考不足的,可能也會攬到相應的生源,但熱度增加肯定不會超過本來的熱門校。這種情況下,今年熱門校的分數上揚幅度可能會更大一些。那么,往年的報考熱度,就要比較關注。一些院校報考不足,要分清楚是遭遇小年大家不敢報,還是冷門院校本來大家就不愿報。比如13年中石油(京)、12年的上外這樣的,一定程度上是前一年大年了導致下一個年度大家不敢報。而一些常年在北京錄不滿的院校,大家是不愿報。那么,在今年的平行志愿組下,一志愿可以報考兩所院校了,原來大家不敢報的院校,今年就敢報了,大小年效應就相應減小了。
錄取政策方面,要關注往年政策的延續性,比如生源好的時候高校是不是還會擴招,比如專業級差的調整、專業調劑原則,等等。
了解了這些情況,有便于我們真正看清楚一所院校錄取位置的背后。
往年錄取結構拆解
結合報考人數,一個院校錄取的人數以及所在分數段,
要分出來它是必然性還是偶然性,比如一個高分,是院校實力拉動的,還是考生低報甚至二志愿錄取的。
是一志愿錄取的還是二志愿錄取的,二志愿錄取呢是主動錄取的還是被動錄取的。
有沒有擴招,擴招多少人,擴招的是那些專業,比如說人大和北交大13年擴招,是在中外合作上擴招,常規專業則未進行擴招。擴招對錄取結構的影響。
中外合作辦學的分數要拆出去。
因為這些情況,在今年的新政下,都會對高校的位置、錄取情況(提檔線)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比如原來主動預留計劃的二志愿,今年不預留二志愿了,像哈工大這樣的,去年在北京招收了66個高分二志愿,遠遠多于其28個一志愿的招生計劃,那么它今年是否會將計劃投放在一志愿?如果不投放,那么該院校今年可能會錄取多少人?還能不能錄取到高分生,大家還敢不敢報考?
比如原來被動錄取二志愿(大小年、或者常年考生報考意愿不好),今年會不會變成較為理想的1B?
再比如今年的新政下,高校擴招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不擴招,那錄取結構會有多大的影響,對下游的院校引起多大的擠壓?
只有這些都了解清楚了,把大厚本完完全全看懂,看明白了,才能較好地把自己的目標校位置找準~
以下是13年一本院校實錄數據,以及大致位次粗排。10~12年,請參考鏈接:《一本院校實錄數據,位次粗排(10~12年,理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