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來人分享:我的兩次志愿填報指導經歷
2014-03-17 11:18:48中國《高校招生》雜志文章作者:胡曉梅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朵完全一模一樣的花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份志愿表。且不說孩子個體差異,如成績情況、個性特點和對未來的認知都有不同,不同地區志愿的填報方式也差異較大。在志愿填報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技巧、沒有能照抄照搬的理論,每一份成功的志愿表后都是一次新的“量體裁衣”。
孩子讀高二那年,高考期間看著身邊的朋友、同事為孩子的志愿填報忙得不可開交,我就知道填報高考志愿是一項繁瑣的系統工程,絕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情,我決定啃這塊硬骨頭,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從單位內退以后,我的孩子正好進入高中最重要的階段——高三,而我也正式開始為孩子來年的志愿填報準備。女兒高考一年之后,遠在廣東讀書的小侄女讓我幫忙填報志愿。兩次志愿填報經歷,不同的志愿設計思路,不同的結果讓我明白:志愿填報,沒有復制的成功。
為女兒設計,水到渠成
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有一定的期盼,但身邊朋友的經驗告訴我,現在九零后的孩子,都很有個性,一旦引導不好,往往會遭到他們的“拼命抵觸”。為了不讓“母女變仇人”的情況發生,在志愿填報前,志愿設計從傾聽孩子的想法開始。
女兒性格內向,從小喜歡閱讀,對歷史、文學有非常濃厚的興趣,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文筆也非常不錯。但在分文理科時她卻選擇了理科,因為她最喜歡的是生物學科,而且她也有獨立思考、觀察能力強等理科思維方式。我曾有意無意地詢問她將來理想的工作,她說,將來最理想的職業就是呆在實驗室里搞科學研究,不喜歡做在外面拋頭露面、跟人接觸的工作,當然,如果是跟生物學科相關的就更完美了。孩子一直很喜歡生物,還在學校參加了生物奧賽班的學習,雖然最終以微弱劣勢沒有能獲得省生物競賽一等獎,沒有取得心儀學校的保送資格,但是孩子對生物學的興趣從來沒有減少過。既然孩子喜歡研究性的工作,又喜歡生物學科,那么要是能被高校的生物類專業錄取應該是最滿意的結果了。
從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和平時成績著手,我幫助孩子選擇了生物、醫學、農業這幾個方向的一些專業和學校。孩子對學校的要求是學校至少要“211工程”以上,地域最好在北京,華北、華中地區也可以。綜合考慮,我排除了工科為主的高校(孩子表示不愿意學工科),排除了綜合性大學(怕調劑到不喜歡專業),最終把目標鎖定在幾所農業類、醫學類、藥學類院校,因為農業類學校里生物專業較好,生物也與醫藥密切相關。
由于我對孩子志愿填報方案做了提前規劃,才讓我在孩子高考之后分數還沒出來之前,就對志愿填報成竹在胸。我基本上考慮好了三種填報方式:孩子高考成績發揮中等、發揮較低、發揮較高的三個分數段主要學校各一所。最終孩子高考成績發揮較高,與孩子溝通商量幾天之后,穩妥起當最終決定填報成績發揮中等選中的一所“985高校”,目的是確保專業選擇有更大的空間。結果被填報的該校第二專業志愿“生物科學類”錄。ǖ谝恢驹甘巧锘匕啵U绾⒆釉阡浫〗Y果出來之后在QQ上的簽名上寫的那樣:如愿以償!
老實說,填報志愿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在里面,我孩子錄取結果這么理想,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里面。主要是該校當年錄取取消了往年的專業分數極差,才讓我孩子那么幸運被該專業錄取,而我后來查過我孩子分數是該專業錄取的最低分。
為侄女設計,終覺志愿不簡單
順利為女兒選定大學和專業后,我就成為了朋友和親戚們認定的“志愿老師”。反正內退在家,又有成功的經驗,原本覺得很復雜的志愿在我看來也不過“小菜一碟”,不就是把相同的志愿設計模板往另外一個學生上套么。于是,對于朋友們要求幫忙,我也樂得其中。但為遠在廣東讀書的侄女設計志愿后,我才明白在志愿指導的這條路上,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對,脾氣個性都比較了解。當小侄女的媽媽提出讓我幫小侄女設計志愿時,我卻犯了難:幾年沒見,孩子現在的情況不甚了解。為此,高考前兩個月,我大致了解了一下侄女的學習成績情況。她大概就在學校劃定的一本線上下不多的分數段里,這樣我心中就有數了。我主要考慮報考比較好的二本學校,著重關注廣東省內的幾所二本大學。此外,侄女高考結束后我借機去廣州旅行,順便去見了見侄女。侄女陪著我玩了兩天,這兩天里,我發現這孩子話不多,比較內向,一起出行時遵守交通規則,聽大人的話。通過了解,侄女對專業沒有過分的要求,她只表示不愿意當老師,不想學醫。她媽媽提出想讓她讀會計類專業,她持贊同意見。另外,根據她單科成績,英語不太好,外語類學校也不在她考慮的范圍內。
廣東省高考成績公布后,侄女差十余分到達一本線,超過廣東省劃定的2A線三十余分。值得慶幸的是,廣東省二本錄取也實行部分平行志愿,由三個平行的第一志愿,三個平行的第二志愿組成,這意味著志愿填報相對容易。我首先鎖定了深圳大學,接下來廣東商學院和廣州大學也入了我的“法眼”。我著重關注這三所學校,同時還選取了幾所侄女分數肯定能上的高校用來保底,大都是廣東省內高校,也選取了幾所省外高校。在參考分數時,我基本上按照與一本線差多少分的數據進行比對的。按理說,侄女上二本線,應該看她分數與二本分高多少分,而不是看比一本線低多少分,也就是“線差”。
大體方案成形后,我松了一口氣,看著還不錯的院校名單,心想又成功了一次。只是一次不經意的提醒,把我嚇得一身冷汗,也讓我明白志愿填報必須謹慎小心,一絲僥幸心理都不能有。當我把志愿方案講給小侄女的媽媽聽時,她隨意一問:“這些院校的錄取分數都準確嗎?”我只好回答:“我再去核實一下。”我前期的數據多以知名門戶網站的高考頻道中搜集,為了保險,又到擬報學校的官方網站核實數據,這一核讓我傻了眼。打開深圳大學的招生網,查到近幾年的錄取數據時,我傻眼了:我看的數據是廣東省的平均數據,而深圳大學在廣東省招生分兩條線,深圳市內與市外兩個分數段。看在廣東省錄取的平均分我侄女相差不遠,接近最低分可以去沖一沖,可是侄女屬于深圳市外,許多專業錄取分數居然高二十分。沖一沖深圳大學是沒戲了!同樣的情況,廣州大學和廣東商學院也是分兩條分數線,雖然分數相差只有幾分,但就是這幾分拉低了平均分,讓我誤以為侄女能上廣州大學的平均分。我著急上火,這意味著我之前的工作前功盡棄。但是我很快就鎮定下來,沒什么了不起,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嘛!
這次我找出的學校更多,也更加仔細。雖然之前選擇的院校大部分排除了,但有一些還可以考慮。比如廣州大學,侄女的分差剛好接近廣州大學近幾年分差,但只能用來沖一沖,能否進檔還不一定。于是又花半天時間研究決定的志愿順序是:廣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金融學院。侄女把志愿填報草稿拿給老師參考,老師提出,這些志愿錄取分都太相近,要拉開距離。我聽了卻不以為然,認為侄女分數就在那里,為什么還要拉開分差距離?
思前想后,還是認為老師說得有一定道理,特別是第二志愿學校和第三志愿學校,錄取分數相當接近,也就是說如果第二所學校沒錄取的話,第三所學校就浪費了,有些可惜。于是我又花了半天左右的時間研究,在廣東工業大學和廣東金融學院之間要放棄一個。我查閱過廣東工業大學,在高校排名中比較靠前,我更傾向于廣東工業大學。與侄女商量,侄女與我不謀而合。第三所學校就降低了一些分,保證侄女肯定能錄取的廣東海洋大學。于是侄女填報的第一組志愿依次是:廣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這是最重要的一組志愿,我預計最起碼能在這三所學校當中被錄取。
根據小侄女的分數情況,被第一志愿三所院校錄取的幾率比較大,因此第二志愿我沒很認真地填,三所學校依次填了廣東金融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和集美大學。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這種填法非常不合理,每一個志愿都不應該看輕,因為錄取未進行,誰也不敢判斷100%有把握,另外在院校順序的安排上集美大學在這三所學校收分最高,而我卻將其排名最后。
錄取結果出來,侄女的分數僅僅比廣州大學提檔分高一分,錄取到侄女填報的第三專業志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對于這個結果我非常滿意,因為這么低的分數,能被所填的專業志愿錄取而不是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已經足夠幸運的了。雖然小侄女的媽媽對專業志愿并不十分滿意,但當初我考慮的是沖一沖廣州大學,要是一定想滿足讀會計專業的愿望的話,當初就直接填廣東海洋大學就能保證。保學校,還是保專業要看個人情況,像侄女這種性格,我覺得應該去經濟發達地區讀書,開闊眼界增長閱歷,比拘泥于特定的專業更對她有好處。
寫在后面的話
兩次經歷,對于填好志愿,我有很深切的感受:每個孩子性格愛好成績不同,填報志愿的設計必須因人而異,不能照搬照抄。尤其是像我的孩子,對專業的要求最苛刻,對地域的選擇甚至超過了學校,這顯然并不合理。按照一般情況,對三者的選擇應該是學校第一、專業第二、地域第三。不過這個沒有統一標準,應該看各個孩子的具體情況而定。
對于當下的考生和家長,我有一些建議供參考:一定要選擇孩子自己喜歡的專業,當然如果孩子對專業選擇沒有什么明確目標家長反而更容易填報;二是尊重孩子對地域的要求,孩子想去哪里讀書,只要成績能滿足就盡量滿足;三是對學校的選擇完全是靠高考的分數說話,每年五月份開始,網上都能查到歷年來各大高校在本。▍^、市)的錄取分數;四是如果孩子對專業要求比較高,就必須做更多的分析比較和研究,對平行志愿填報來說,學校相對容易填,專業更難填一些,為了讓喜歡的專業錄取把握更大,有時候要降低院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