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半年將出臺中高考改革方案 只考語數外
2014-01-20 16:37:58新京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未來,北京將在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面進行哪些探索,出臺哪些政策?1月17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就北京的教育、醫療等熱點問題,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長楊曉超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
1 學區制將全市鋪開
新京報:當前公眾對教育領域質疑頗多,你覺得根源在哪里?
楊曉超:解決教育問題,主要就是解決教育公平、均衡、減負這三個方面。教育均衡是基礎。當前有很多不公平現象,諸如擇校,大家八仙過海,都是為了子女到好學校上學。作為家長,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心情可以理解。但當前教育的客觀基礎就是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一些好學校,包括硬件軟件都是如此。
同時,從政府責任講,當前政府做到了保證讓每個孩子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要讓大家享受相對高質量的均衡教育,顯然還沒有做到,這就產生了系列問題。政府有責任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新京報:在均衡發展方面,北京有哪些舉措?
楊曉超:北京東城、西城等多個區縣已開始實施學區制試點,通過發展九年一貫制學校、推動集團化學校發展,城鄉一體化學校發展等方式,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通過學區制,把學校人變成學區人,現在還是一種嘗試,也是努力方向。
新京報:未來會所有區縣都實行學區制嗎?
楊曉超:是的。各區可以靈活采用各種手段進行探索和嘗試,不拘泥于任何一種。大家也有一些探討,比如學區制怎么劃分合適?是按照地域劃分,還是按照校際劃分?都可以探索。包括九年一貫制學校,是優質小學帶初中,還是優質初中帶小學?集團化是一校帶多校?是否跨區?這些都可以嘗試。
新京報:由于各區教育資源水平不一,學區制會不會形成新的壁壘?
楊曉超:我看到有網友也提出這個問題。但均衡永遠是相對的,做不到是絕對的。同時均衡發展也是一個長期努力的方向,不是靠解決一兩件事情就能做到。作為教育部門,應該作為長期的責任來看待,采取各種措施加以推動。
如果努力有了成效的話,學校與學校的差異可以讓大家忽略,大家就不會擇校了。
通過學區制,至少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實現教育均衡,然后再繼續努力。
新京報:有沒有可能考慮社會力量解決這個問題?
楊曉超:今后會考慮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現在社會上很多教育機構實力不弱,未來可以探討政府購買服務,包括購買課程,實行委托管理等方式,進行試點。比如現在北京就打算試點,與體育局合作,小學體育老師由體育局的一些退役運動員來做這些工作,就是一種雙贏。
2 高考將只考語數外三門
新京報:北京近年來一直說給學生減負,但效果并不明顯。
楊曉超:學生負擔重,有學校的原因,也有家長、社會的原因,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大家都希望望子成龍,希望培養優質的下一代。大家都說中考、高考是指揮棒,那么改革就從指揮棒入手。用中高考改革來推動減負。
新京報:中高考方案目前還在征求意見,什么時候出臺?具體會有哪些變化?
楊曉超:兩個方案上半年就能出臺。目前可以確定幾個方面內容。其一,要降低中高考難度。特別是中考,命題不要超過學生學習內容之外。高考要少出偏題怪題,不要人為設置障礙。去年高考命題已體現這個方向,今年還將繼續。
第二,在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上也會有變化。就高考而言,考試內容方面,未來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只考語數外三門,其他的就考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這個政策其實是引導性的,引導初中或高中階段課程安排不要一味的數理化,而要培養孩子各方面綜合素質。
新京報:如何從指揮棒上來減少擇校等問題?
楊曉超:我們方案也會有一些考慮。在高考方面,計劃明年或后年,把部分在京高校的高考指標,從招生計劃中拿出一部分,投向生態涵養區和發展新區,這樣引導遠郊區縣的孩子就在屬地上學,而不用都擠到城區,造成人為的擇校熱。
中考方面也有考慮。要讓部分優質高中拿出部分招生計劃,給本區域初中。這個比例兩三年內要達到50%。
3 學生學籍實行終身管理
新京報:幼升小、小升初政策方面,今年會有哪些變化?
楊曉超:今年重在推動教育均衡等問題的解決,就幼升小、小升初等的政策方面今年沒有太大的變化。盡管幼升小、小升初等方面有各種嚴禁政策,但客觀上現在教育資源不均衡,所以要徹底解決各種問題還有難度。當然,我們會通過各項管理措施,推動這方面的進步。
新京報:在現有條件下,會有哪些管理措施?
楊曉超:我們規定了幾個方面,包括實行計劃管理,各區要做計劃報市里備案,一旦確定就不能調整,從總量上抑制不正常的一些需求;同時實行信息化管理,從入小學起全程記錄其入學課程。此外,實行學籍管理,每個學生終身一個學籍號。今年將繼續重申就近免試。
新京報:異地高考如何解決?
楊曉超:北京要解決異地高考問題,一個前提就是要跟人口調控政策相協調。北京人口規模過大,常住人口估計已達到2100萬人,資源、環境不堪重負,公共服務也不堪重負。因此,出臺異地高考政策時,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問題。
新京報:隨遷子女上學怎么辦?
楊曉超:人口總量怎么去控制,北京人口控制在什么規模合適,這種規模通過什么樣的手段和渠道去實現,這是設置異地高考政策的一個前提。但我們不能說不讓外來人口來北京,對隨遷子女提供公平教育機會是必須的,也是我們國家的制度決定的。
4 社會辦醫望入醫保
新京報:今年醫改方面會有哪些進展?
楊曉超:醫改的根本是給老百姓提供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是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以及社會辦醫的真正放開。
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方面,最切實就是留住人才,培養全科醫生。鼓勵社會辦醫,就需要把資源向社會資本放開,在辦醫資格、辦醫條件等方面和公立醫院享受同等政策條件。未來希望能逐步試點,將社會醫院納入醫保報銷體系,實現醫保定點。讓社會資本辦醫參與到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跟公立醫院形成競爭機制。這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
新京報:北京近年來進入生育高峰,加上“單獨”放開后,上學、就醫等是否會存在缺口?
楊曉超:醫院方面從總量上說是夠的,但如果大家都想去好醫院,那暫時還做不到。幼兒園確實存在一定缺口。北京幼教三年行動計劃已結束,新增10萬個學位,今后計劃再推一個三年行動計劃,通過政策、價格等配套措施,鼓勵社會建設幼兒園。
“北京的教育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均衡、公平、減負等幾個方面。”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長楊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