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就業2013:1個嚴峻 4處暖意
2014-01-17 10:58:12北京考試報文章作者:許卉
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99萬,比2012年增加近20萬,被稱為“最難就業年”。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各部門推出貼心的就業新措施,為畢業生就業帶來別樣暖意。
嚴峻:699萬高校畢業生,就業“最難”
699萬,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畢業生姜超軍有點兒“蒙”,當時距離他畢業還有半年多。
這個數字是在2012年11月下旬的教育部通知中首次披露的,隨后被媒體冠以“最難就業年”:一邊是創下歷史新高的高校畢業生規模——699萬人;一邊是計劃招聘崗位數的下降——據一家招聘機構2013年2月初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2013年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達到15%。
“嚴峻”的就業形勢讓很多原本打算等來年3月再開始找工作的畢業生將求職提前到了寒假。
2013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22.9萬人,比上年增加了9000人。截至4月底,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簽約人數不足3成。結構性矛盾、畢業生求職技能欠缺、期望值過高等都成為制約就業的因素。為讓畢業生順利就業,教育部門、市人社局、征兵辦等部門合力,出臺多項就業新措施。
暖意一:就業歧視走下招聘展板
2月23日上午,北京地區2013年首場大規模招聘會“火爆”開鑼。雖然參會企業數量、崗位數量并非歷年之最,但對求職者來說,其意義卻非同小可。
目前就職于一家研究所的牛珊正是在這場招聘會上找到了心儀的工作。憶起這場招聘會,她用“欣喜”來表達。相比她之前參加的近10場招聘會,原本招聘展板上常見的“只限男性”、“限北京戶口”等刺眼的文字不見了,這讓她和舍友有了更多就業機會。
這樣的變化,得力于市人才開發中心嚴格審查招聘信息、刪除了帶有歧視色彩的字眼等做法。這種將就業歧視“扼殺在搖籃里”的做法貫穿全年。
4月,教育部要求教育部門和高校舉辦的就業招聘活動要做到“三個嚴禁”,即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等內容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
暖意二:學校、軍營、職場開起“直通車”
6月,全國征兵時間從冬季調整至夏秋季,與各級各類院校學生畢業時間相銜接。志在軍營的應屆畢業生通過選拔可以直接從校門跨進軍營。
6月至9月,北京市各級兵役機關先后開通優秀大學生從校門到營門的“直通車”,承諾大學生士兵可享受補償代償學費、免試專升本、定向招聘等多項優惠政策。
不僅是“校門”到“營門”直通,對于本市2013年退役大學生來說,“脫下軍裝就穿上正裝”也不是難事兒。5月,退役大學生專場招聘會舉行,500多名退役大學生持義務兵退出現役證和相關學業資料前來求職,等待他們的崗位達1400多個,平均近3個崗位供一人挑選。
2013年,北京市、北京衛戍區為符合條件的退役大學生士兵預留公務員[微博]崗位64個、事業單位崗位136個、市屬國有企業崗位644個、非公經濟組織崗位629個。退役大學生經過部隊的磨練,更能吃苦,也更踏實,這些都備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暖意三:京外未就業大學生獲幫扶
8月,本市首次啟動未就業大學生實名登記周,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只要想在北京找工作,就被納入實名登記范圍,享受免費求職服務,并有機會被推薦在京工作。
活動期間,各區縣人社部門為在本地求職的高校畢業生辦理求職登記。實名登記周結束后,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仍可隨時到求職的區縣實名登記。登記后,畢業生可以收到通過電話、短信等發布的職位信息。市人社局還首次印制了《北京市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暨實名制登記聯系卡》,包括各區縣人社部門的聯系方式和地址。畢業生可以就近選擇,也可在不同區縣實名登記,獲得更多推薦機會。
此外,本市還面向北京地區高校2013屆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畢業生發放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求職補貼,登記周首日就有200多人提出申請。
暖意四:創業培訓更貼心
“你這個項目是怎么想到的?”“你的啟動資金是從哪兒來的?”……11月21日下午,25所北京高校及6所外地高校的就業指導老師走進華北電力大學學生創業園,向創業實踐中的在校生討教創業技能,了解他們創業過程中的困難與成績。
讓老師走進創業園向學生“取經”,是本市“創業指導師”培訓班活動中的一項內容。這個培訓班2013年首次在北京高校舉行,就業指導老師被集中起來培訓創業指導技能,以更好地開展創業教育。
“創業指導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出了校門就一定要創業,而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匡校震介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都提到創業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國家十二五促進就業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大力推動創業工作。”
針對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2013年北京實施了多項優惠政策,畢業生從大四開始到畢業后2年內未就業的,可在此期間參加創業培訓,享受創業培訓補貼。這一規定比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寬泛2年,最長達到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