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師兄分享:在大學里究竟該學什么
2013-09-22 11:25:23中國教育報
從背起行囊外出求學的第一天起,每年都有數百萬中國大學生走入大學。然而,讓很多大學生的內心普遍感到糾結的是,在浮躁的社會生活背景之下,大學生在校期間究竟該學什么?如何度過短暫的大學生活?
9月6日,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2010級博士生劉昆隴順利通過了博士畢業答辯。當天,他在該校白云黃鶴BBS上發帖,回顧了自己從最初的迷茫到堅持理想、不斷收獲的8年求學經歷。
在帖文中,劉昆隴分享了自己從本科到保研到轉博的心路歷程——“只要愿意做,然后付諸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住,努力過了總會有驚喜。”該文甫出,立即引發該校師生和校友的熱議。截至記者發稿時,這篇充滿正能量的帖文瀏覽量達6000余次。
讀專業,學非所愿,理想就此按下暫停鍵?
大學錄取時對部分考生進行專業調劑,是常有的事兒。但面對高考志愿之外的“突然安排”,不少剛剛走入大學的學生及其家長往往會有一種挫敗感。
對于這種廣為流行的社會心理,劉昆隴在帖文中說:“8年前,我在高考報志愿時,填了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可惜最終被調到應用物理學專業。剛開始心里很排斥,不是討厭學物理,而是因為沒有讀到自己想讀的專業而很不甘心。當時很想轉專業,后來也嘗試過,但沒轉成功,頓時覺得人生一片慘淡。失落好幾天后,生活和學習才回歸正常。我想,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永遠不會錯的。到了大四保研,我如愿被保送到一工科專業碩博連讀。但發現,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于是又很排斥,并且再次感到很失落。不過,最終我還是選擇了讀博,并經過艱苦奮斗了差不多一年,我終于完成了第一篇論文。這篇論文讓我重拾信心,并且成了自己博士生涯的轉折點。”
讀完劉昆隴的帖文,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2013級碩士生姚博文表示:“帖文充滿正能量,讓我深刻感受到嚴格自律、沉心專注的學習、科研態度。回想當年我復讀時的心境,與學長何嘗不是一樣?作為研一新生,我也有一些心浮氣躁,認為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為新環境感到心神不寧。但學長的文章卻給了我啟發:只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沉下心來,就沒有做不了的科研,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寶藏!”
在大學,少抱怨少折騰多努力
對于眾多曾是各地學習成績拔尖的佼佼者們來說,初入大學,各路高手云集,以及對大學新環境所產生的陌生感、曾經光環不再的恐慌感,難免會讓不少學生倍感失落。在失落的情緒環繞中,是按下理想的暫停鍵,還是以快進鍵將自己帶入大學,這是不少學生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對于困擾當今大多數大學生的這個心結,劉昆隴在帖文中稱:“剛入大學的那個時候,我覺得獎學金、學生會、雙學位都離自己很遠很遠。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個普通的學生,我不是那些能拿全球比賽第一名的選手,也永遠趕不上那些校學生干部的交際能力,所以我不奢望能像他們那樣成為大家口中的牛人,但我知道,只要自己努力,獲得獎學金是有可能的,當個班長為大家服務也是有可能的。當你自身變得越來越優秀時,這些東西自然就會來到你身邊。”
實際上,劉昆隴的帖文表露的是一代青年學生共同的心聲。在校園BBS的跟帖上,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2008級博士生姚鎮這樣寫道:“讀博這條路不好走,路上充滿各種荊棘坎坷;只是選擇了,就勇敢地走下去,不用跟別人比,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在學習的路上,各種糾結總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于能否放下自己的情緒,靜下心來搞科研。遇到問題少抱怨、少折騰,調整心態,沉穩地面對,總會找到解決辦法。”
在微博上,一位名為“Pingguozhi”的博友說:“我雖然遠在北京,但被劉昆隴帖文中所流露出的正能量感動。同走在科研這條道上,不論在大學還是其他地方,只要踏踏實實,走過的路就不會欺騙自己!”
搞科研,勤奮耕耘也要看效率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是劉昆隴8年大學生活的自畫像。他說:“這雖是一句老話,但現在發生在自己身上才真正體會其含義。我的第一篇論文讓我找回了很多自信,使我的大學學習生活進入到了良性循環,后來我陸續發了好幾篇論文。現在,當別人在為論文發愁時,我在玩攝影;當別人在為畢業糾結時,我在旅行;當別人在吐槽補助還不漲時,我用獎學金補回了;當別人在和女朋友吵架時,還好我單身……雖然已通過答辯,但我還是會走在科研的路上,并且希望能走得更遠。”
在日益喧囂的大學,成功與收獲眷顧的永遠都是勤奮耕耘者。對于劉昆隴的“大學收獲論”,該校能源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羅小兵教授認為,勤奮是科研最重要的基礎。“有些學生說每天有10多個小時在電腦前。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時間有多少?集中精力看文獻、做分析、做計算、做實驗、寫總結和論文才是真正的工作時間。而事實是,很多研究生在電腦前用QQ聊天、逛網站浪費的時間是相當多的。今天的博士生需要快速學習能力。做科研的初期,學生應從閱讀相關領域國際權威的核心文獻開始。模仿重復別人工作的過程中要學會掌握必要的科研工具,同時結合課題盡快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掌握的工具來驗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