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時事政治試題:人工影響天氣(2)
來源:新東方在線 2013-05-21 14:17:05
7.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意見。充分體現了:
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②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③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④部分的發展決定整體的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意見,體現了我國政府具有:
A.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 B.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
C.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 D.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9.意見提出,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新技術開發應用,重點推進探測和作業裝備自主研發。下列對創新的的哲學依據認識正確的是:
①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②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③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④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意見要求,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借鑒國際先進技術成果。這一要求是基于:
A.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B.聯系與發展是不可分割的
C.辯證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系的環節 D.要全面的看問題
2009年春季天氣干旱,氣象部門在北京20多個作業點持續發射火箭彈實施人工降雨,有力地緩解當地的旱情。據此回答11~12題。
11. 天氣預報準確是人工降雨及時準確發揮效力的前提,降雨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天氣實況,只有找到積雨云,火箭炮才能“彈無虛發”。這說明:
A.只有采取適當的行動才能改變自然規律 B.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
C.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D.人們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觀屬性和規律
12.對于較強的降水天氣,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能夠做到及時降雨準確無誤,但對于弱降雨過程,實施人工降雨作業只能提高降水強度,而不能達到完全降水的預期效果。這說明:
A.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有時是無能為力的 B.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性質因人而異
C.世界上沒有不能認識的事物
D.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不能無限發揮主觀能動性
去年入冬以來,我國北方冬麥主產區受旱嚴重。完成13-14題。
13.為了緩解北方旱情,借助2月下旬的冷濕氣流,我國北方各省市紛紛采取人工降雨。人工降雨是利用云層中的水汽,人工創造成雨條件,形成降雨。這說明:
A.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 B.人們可以創造規律利用大自然
C.人們可以根據意愿改變規律趨利避害 D.人們可以根據自然規律改變條件為人類造福
14.我國政府及時出臺抗旱措施,是因為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是我國:
A.國民經濟的基礎 B.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
C.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D.出口創匯的主力軍
15、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2008年8月8日在北京舉行。針對那一天可能出現的降雨天氣,北京奧運氣象服務中心正在研究人工消雨的方案。這說明:
A.意識的能動性制約規律的客觀性 B.規律隨著人的意識的變化而變化
C.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D.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意見》指出,近期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較為完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發取得重要成果,基礎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協調指揮和安全監管水平得到增強,人工增雨(雪)作業年增加降水600億噸以上,人工防雹保護面積由目前的47萬平方公里增加到54萬平方公里以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明顯提高。
試分析制定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發展目標的唯物論依據。
17.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給我國造成了巨大損失。
材料一 2010年,面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科學指揮,迅速制定和實施救助政策,及時下撥救災資金,切實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迅速制定有力扶持政策,展開災后恢復重建。民政部、財政部分79批次共安排中央救災資金113.44億元。面對災害,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各地區各部門發揚大團結、大協作精神,凝聚起搶險救災的強大合力。2010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對自然災害的救助準備和災后救助做了明確規定,并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解決了面,臨災害救助準備措施不足、應急響應機制不完善、災后救助制度缺乏、救助款物監管不嚴等問題。
(1)我國在搶險救災中采取的上述措施,體現了經濟常識的哪些道理?(10分)
(2)結合材料一,分析國務院制定和實施《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的政治學依據。(12分)
材料二 2011年2月9日至l0日,氣象部門抓住暖濕氣流活躍、水汽條件較好的有利時機,采取跨區域聯合作業,為氣象干旱區實施地面人工增雨作業787次。氣象專家指出,現代人工影響天氣的原理是基于自然云和降水的形成過程建立的,通過飛機、火箭等運載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劑,促進云水向降水的轉化過程和提高轉化效率。上世紀70年代以前,我們將這種形式稱之為“人工降雨”,70年代之后,改叫“人工增雨”。
(3)結合材料二,運用規律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人工增雨”比“人工降雨”的提法更科學。(10分)
【參考答案】
1.C 2.C 3.A 4.D 5.A 6.B 7.C 8.D 9.A 10.C 11.D 12.D 13.D 14.A 15. C
16.(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近期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發展目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2)發揮意識能動作用,正確認識世界。通過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發取得重要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3)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發展目標,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17.(1)面對自然災害,中央制定和實施救助政策、災后重建扶持政策,國務院出臺《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綜合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加強宏觀調控(2分),健全社會保障體系,(1分)確保搶險救災工作的協調運行。(1分)(如考生只聯系材料回答“國家宏觀調控”,最多得2分)
民政部、財政部安排中央救災資金113.44億元,充分發揮了國家財政在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發展、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3分)(如考生只泛答“發揮國家財政的作用”且聯系材料,最多得2分)
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各地區各部門團結協作,凝聚起搶險救災的強大合力,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發揮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3分)(如考生回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發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且聯系材料,亦可得3分)
(2)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2分,如考生只回答“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可得1分;如考生只回答“我國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可得2分),負有保護公民生命安全及各種合法權益、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責。(2分)
為人民服務是政府工作的宗旨(2分,如考生回答“我國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亦可得2分),制定和實施這一條例,依法保障受災地區和人員的合法權益,是政府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2分,回答“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亦可得2分)
依法治國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2分)制定和實施《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可以使災害救助工作有法可依,(1分)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1分)
(3)人工增雨相比人工降雨的提法,更突出了規律的客觀性,(2分)強調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促進云水向降水的轉化過程和提高轉化效率;(2分)突出了規律發揮作用的客觀條件,(2分)強調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影響天氣;(1分)強調在尊重自然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2分)利用規律造福人類。(1分)
相關鏈接
|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