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就業信息看2013高考志愿填報專業選擇
2013-01-17 14:44:41祝云天的教育博客文章作者:祝云天
剛才寫博文時候搜集一下關于“就業”方面的信息,因為剛才那篇文章中以“就業難和用工荒”為關鍵詞展開突破。通過一些信息的搜集,可想而知,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成為家長、學校、以及社會關注的話題。2012年,12月9日,我應邀參加“2012中國經濟論壇”,期間,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報告中談到:中國轉型中的實體經濟需要一大批技術人才,并且指出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模式,相關企業對用人方面經歷廉價勞動力時代、技術工人時代、高級技術工人時代、高級人才時代。在剛才的文章已經談到,很多大學生畢業生,只具備一些理論知識,缺乏相應的技術,同時對廉價勞動力做的事情排斥,因此說很多學生找不到適合的工作。
對于2013屆的高考生來說,半數以上的家長關注在志愿填報咨詢的時候,都提及到就業情況怎樣,在報考中,根據就業的情況,把志愿中分為熱門專業、冷門專業。在現實中,很多學生很難考到自己填報的“第一志愿的學校,第一專業”中,因此說很多人都“被轉專業”。從現實中,志愿填報的時候,根據就業、興趣的居多,但是有的專業聽起來華麗,學到最后就業不一定樂觀,有的是所謂的“熱門專業”,既然是熱門,那么人就自然多了起來,找工作的時候還是需要競爭。通過一些就業方面的文章搜集,對學生志愿填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例如:
由國家信息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綠皮書暨2013年經濟展望發布會”近日在京召開,發布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13)。報告認為,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高級技能人才十分短缺。
摘自——人民網
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文科生成就業市場上“冷饅頭”
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青年才俊,卻因所學專業應用性不強而淪為就業市場上的“弱勢群體”。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在眼下的高校畢業生求職高峰期中,中文、歷史、哲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明顯遇冷。究竟是何原因讓文科生們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冷饅頭”?
“我學文科我無奈工作找得好失敗”如果僅從名稱上判斷,文學、經濟學、史學、政治學、法學,這些專業都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且由于“學文科”本身所富有的浪漫色彩,讓許多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其“情有獨鐘”。然而,四年之后的就業市場上,文科畢業生卻面臨著“盛名難副”的尷尬處境。“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該讀文科,也不該選這個專業。”上周,在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場招聘會現場,等待入場的一名西安郵電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四女生向記者這樣抱怨道。據她介紹,從9月初加入求職大軍以來,她至少已投遞了200多份簡歷,得到的回應卻寥寥無幾,班級其他同學的遭遇也與她大同小異。目前,整個班級達成就業意向的人數尚不足一半。當記者問到將來有何打算時,她急匆匆地加入到等待進場的長隊中,“走一步看一步吧,估計這年是沒法好好過了。”
可替代性強、缺乏核心優勢是根本原因。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大四應屆畢業生小劉對文科生就業難現象感到不可理解,“高考時大家分數都差不多,知識水平也相差無幾,同樣是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同樣付出了四年的艱辛和努力,為何找工作的時候就產生這么大的差距呢?”
北京市某企業校園招聘負責人王經理向記者解答了這一疑問,作為招聘主體的企業,市場化的經營模式和以效率、利潤優先的經營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用人戰略,這意味著在學校接受大量理論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長的文科專業學生可能創造的現實價值較少,在激烈的崗位競爭中自然不占優勢。
與此同時,企業內部適合文科生的綜合管理類職位人員流動性差、更替緩慢,而專業較為對口的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則競爭異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們的選擇范圍。
西安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鄭旭紅認為,雖然文科生缺乏核心技術,但從積極層面看,文科生的就業范圍較專業指向性更強的理工科學生而言其實更為寬廣。她建議說,要想更有競爭力,文科生應提高職業素質,做復合型人才,減少可替代性。同時,努力豐富自身的經歷,學生干部、各類比賽和證書等都能使自己更受用人單位青睞。最重要的一點則是要轉變自身就業思路,拓寬就業視野,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得更加主動。
在就業特點上,財會、管理等應用型文科專業比理論性強的文史哲專業就業情況稍好,本科生就業情況優于研究生,男生優于女生,一類院校就業情況優于二三類院校同類專業。
摘自——新華網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歸納出一些信息:
1.財會、管理等應用型文科專業就業情況比文史哲專業就業情況要好。關鍵詞:應用型文科專業好就業
2.本科生就業情況優于研究生,男生優于女生。
3.一類院校就業情況優與二三類院校同類專業。關鍵詞:名校更有優勢
4.對于理科類的畢業生,技能是就業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