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部分高校叫停按學科大類招生
2012-05-17 13:55:28人民日報
提供專業“二次選擇”的大類招生,因為分流失衡、教育資源不匹配,被部分院校叫停
2012年高考臨近,如何選專業讓學生和家長很犯愁:填報高考志愿時因信息不對等,錯填誤報;大學專業即使不喜歡、不適合,卻再難回頭。
按學科大類招生,對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按大類進行招生,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待學生對專業作充分了解后,再根據個人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這樣的做法被認為是高校“通才教育”的嘗試,也能為學生提供第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
然而,一些高校按學科大類招生的試點卻已宣告退出。招生新探索為何被中止?學生報考困惑,如何解決?——編 者
高考在即,廣東的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三所高校在多個專業實行大類招生,學生進校時不分專業,在同一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進行培養,1—2年后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在大類所含專業中重新選擇具體專業。這種招生方式,被認為能有效防止新生與專業“盲婚啞嫁”。
事實上,廣東開展大類招生較早的高校是廣東商學院(以下簡稱廣商),該校2008年起即在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院試行大類招生,但試行兩年后很快停止,2010年又回到按專業招生。廣商的“倒退”并非個案,日前在南京財經大學舉行的全國地方財經類院校招生工作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一些高校按學科大類招生的試點已宣告退出。
大類招生遇阻,冷熱專業嚴重失衡,按成績分流招致學生不滿
2008年、2009年,廣東商學院連續通過大類招生方式,分別招生1000多人,兩屆合計近3000人。
“前兩年上公共課、專業通課,到大二下學期要分流專業時,問題出來了。”廣商招生辦主任余曉征說,學生選擇專業冷熱不均的現象很明顯。熱門的專業,想去的學生扎堆;而一些聽起來不那么熱門的專業,又乏人報名。
校方急了。如果盡數滿足學生的意愿,將與學校原有的教學資源配置產生矛盾,有的專業學生過多、教師不足;另一些專業學生太少,老師課時不夠,收入會減少。而且,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將來必定飽和,導致就業困難。如果給專業設定人數限額,就意味著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選擇意愿,勢必傷害一些不能如愿的學生的感情。
沒辦法,廣商只能狠狠心:先通過模擬填報志愿,對學生的意愿做一個大摸底;根據學生的意愿分布,考慮各專業的教學資源和最大容量,確定具體的招生人數;學生正式填報志愿;最終根據學生志愿、學生前兩學年的成績和各專業招生人數,來分配學生的去向。
“這樣一來,又給學生分了層次等級。”余曉征坦言,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分到自認為冷門的專業,都有一定的怨言,有些甚至自暴自棄。
在學生管理上,也有很多問題。廣商教師陳小璇撰文提出,首先,二次選擇影響學生關系。學生對進入大學后第一次組成的班級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對專業分流后重新組合的專業班感覺陌生,新班級缺少凝聚力;寢室安排也面臨同一問題。其次,輔導員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新分專業后,輔導員不得不重新熟悉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加大。
種種問題,最終導致廣商萌生退意。
初衷是提供理性思考空間,結果鮮有深究專業內涵、以興趣決定選擇者
大類招生的問題關鍵出在專業分流環節。原本希望給學生提供理性思考和選擇的機會,卻出現學科兩極分化等弊端,導致改革半途而廢。
“多數按學科大類招生的高校,根據學生前一到兩年的學習成績排名,設定一定比例進行細分的專業分流。這樣會導致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聚集到熱門專業,其他學生分流到冷門專業,長期下來必然導致冷門專業越來越冷,熱門專業越來越熱,使部分學科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與學生人數不相匹配,形成惡性循環。”一所財經類高校的學生處處長介紹,有些財經類高校的熱門院系本科生人數多達五六千人之多,而一些冷門院系則門庭冷落,加劇了學科間的結構性矛盾。
陳小璇分析,由于專業教師對學生在專業上指導不夠,導致學生在重選專業的過程中,往往容易道聽途說,以師長們的選擇為標準、以就業為導向,對相對優勢專業趨之若鶩。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一些高校中,暗箱操作讓專業分流可能變為“拼爹”。一些財經院校負責人坦言,按大類招生以后,“每到專業分流,來自各方的干擾很多,讓學校感到壓力特別大。”
廣東一所高校招生就業處處長也表達了自己的無奈:“一些學生家長能量很大:學生入學后學習不努力,成績卻照樣很優秀,能夠順利轉入理想的專業。”因此,這位處長從當初按學科大類招生的“最早支持者”變成現在“最大的反對者。”據介紹,“暗箱操作”曾在廣西某高校引發過激烈矛盾。
高校如此費力,大類招生是否就能起到防止“盲婚啞嫁”的作用了?余曉征說,實踐來看,嘗試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意向時,實際上還是看專業是否熱門,甚至取決于專業的名字是否好聽、時髦。真正深究專業內涵,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情況來選擇的人,“不是沒有,但很少很少”。
推進大類招生需辦學、教學各方面配套跟進,高校應正視社會需求
南京一所實行大類招生的高校學生工作處處長表示,大類招生從人才培養的趨勢上看值得推進,一些高校出現“退回老路”的情況,主要是教學觀念、操作方式等原因引起的,這說明還需要在學科體系建設等方面有配套措施跟上。
“有一些高校雖然實行了大類招生,但是在學科建設上并沒有變化,學生選專業之前以上公共課為主,無法體會到平臺建設及專業培養上的良好初衷,反而使得一些按專業招生的非熱門專業生源更為稀少。”這位處長認為,教師也應注重大類中不同專業之間的融會貫通,在課程調整、教學手段改進及學生引導上積極主動,以此來帶動學生的“學科大類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教中心主任張男星認為,按照大類進行招生,符合大學教育的本質和辦學規律,也有助于提高學生主動進行大學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大類招生促進了招生與培養過程的一體化,會給高校辦學改革帶來原始動力。就高校教師而言,在對其專業利益有所觸動的同時,也可以促進其教學能力的提升,并且從學科交叉綜合的角度,實現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張男星說,大類招生中存在的諸如學科冷熱分化及“暗箱操作”等問題,只是將原來客觀存在的問題放大化了,需要客觀對待。
此外,教育專家還指出,按學科大類招生再細分專業時,學生以往的人際關系、成績檔案等面臨重新調整,學生的專業歸屬感、學校的管理連續性等都將面臨考驗,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各種問題,還需要從學生心理引導、教學管理銜接等方面做更多深入細致的工作。
圍繞按學科大類招生的爭議,南京財經大學校長徐從才建議,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必須由“我教什么你學什么”的“賣方市場”向“你學什么我教什么”的“買方市場”轉變。“按學科大類招生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在倒逼高校深化改革。如果高校不能順應甚至漠視這種需求,考生和用人單位就會選擇用腳投票。” 徐從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