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錄取新辦法 按學科大類招生惹爭議
2012-05-09 11:09:25新華日報文章作者:李榮國 楊頻萍
在日前南京財經大學舉行的全國地方財經類院校招生工作研討會上,近年來國內許多高校正在嘗試的招生錄取新辦法——“按學科大類招生”,引起一片爭議。
按學科大類招生的基本做法是: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的多個專業按一個專業大類招生,考生按大類填報志愿,入學后前1~2年打通培養,大二或大三年級時再按照一定程序和標準具體選擇專業、分流培養。這一新舉措推出后,不同的聲音始終不絕于耳,一些招生專家認為,其利弊得失頗費思量。
首先,這一做法人為地將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滿足了一部分,得罪了一大批”。有高校代表提出,按學科大類招生后,大二或大三時按照怎樣的程序和標準將學生分流到相關專業呢?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做法都是按照入學后1~2年的學習成績(學分)排名,設定一定比例進行分流。這樣做的結果是,成績排名靠前的“優秀學生”聚集到“熱門專業”,其他學生則分流到“冷門專業”。“這貌似公平,但必然導致‘冷門專業’越來越冷,學生沒興趣、老師沒干勁,形成惡性循環。”一所高校的學生處長這樣評判。
專業分流中的“拼爹”也讓學校不堪重壓。“按大類招生以后,每到專業分流的時候,來自方方面面的干擾全都來了!”廣東某高校招生就業處處長介紹說,“一些學生家長能量很大,他們的孩子入學后學習不算努力,但也能夠轉入理想的專業”,正因為如此,這位處長從按學科大類招生的“最早支持者”變成現在“最大的反對者”。廣西某高校還因專業分流中的“暗箱操作”引發激烈矛盾,被學生“告”到教育部。
“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與會代表紛紛坦言,就財經類高校而言,在按學科大類招生后進行專業分流時,幾乎所有學生都熱衷于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學、審計學等少數優勢專業,而這些專業的師資力量、教育教學資源與設施等,都與“蜂擁而至”的學生不相匹配,教學質量難免“偷工減料”。
圍繞按學科大類招生的是是非非,哈爾濱某高校的學生處長建議,“要么實行完全學分制、徹底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要么高考錄取時直接‘一竿子到底’排定專業。”
南京財經大學校長徐從才卻認為,“雖然困難很多,但高等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擴大學生選擇空間的辦學大方向是沒錯的。”他認為,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必須由“我教什么你學什么”的“賣方市場”,向“你學什么我教什么”的“買方市場”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按學科大類招生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在倒逼高校深化改革。“如果高校不能順應甚至漠視這種需求,繼續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考生和用人單位就會選擇‘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