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時事政治熱點專題:海協海基會七次會談
來源:新浪博客 2012-03-15 15:47:44
2012高考時事政治熱點專題:海協海基會七次會談
【時事背景】
2011年10月19日至21日,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第七次會談在天津舉行。此前,兩岸兩會已經成功舉行了六次會談,共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等15項協議。在此次會談中,雙方簽署了《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就繼續推進兩岸投保協議商談和加強兩岸產業合作達成了共同意見,并同意在第八次會談時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21日下午,兩岸兩會領導人第七次會談在天津圓滿落幕,海協會會長陳云林在天津賓館送別由董事長江丙坤率領的海基會協商團。陳云林在話別儀式上說,兩會同仁的一聚一別之間,兩會協商的步伐越走越堅持,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兩會商談已經得到了兩岸同胞越來越多的理解支持和認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兩岸協商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的重要途徑。只要秉持增進互信、求同存異、互諒互讓的誠意,兩會定能繼續開創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知識鏈接】
(一)經濟生活
1、市場的調節作用和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兩岸簽署“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兩岸漁業勞務合作”與“兩岸標準檢測及認證合作”等四項協議,有利于促進臺灣漁業發展,有利于促進臺灣農產品對大陸的貿易,有利于千千萬萬工商業者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為兩岸同胞雙向投資創造寬松、優惠的稅收環境。有利于兩岸經貿往來,促進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有利于企業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利于兩岸優勢互補,有利于促進兩岸經濟繁榮和民生福祉,實現共贏。
2、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國家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國家財政部、交通部、商務部、農業部等部門推出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兩岸關系的發展。
3、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雙方就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等三項協議達成共識并簽署協議,加強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將極大地推動兩岸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兩岸的社會生產力。
4、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雙方就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等三項協議達成共識并簽署協議,有利于促進兩岸經濟繁榮和民生福祉,有利于滿足兩岸人民社會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5、發達的第三產業是現代化經濟的重要特征。文化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流產業之一,成為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推進兩岸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兩岸文化產業,不僅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而且有助于實現兩岸互利雙贏、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6、經濟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和地區必須實行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環境不確定的因素明顯增多,世界經濟環境發生的變化,使得兩岸金融合作和經濟合作更為重要、更為迫切。以互利雙贏的精神致力于促進兩岸交流,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7、對外貿易的作用。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有利于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實現文化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有利于文化和技術的交流,增強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增添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蓬勃活力。
(二)生活與哲學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順應時代潮流,雙方就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等三項協議達成共識并簽署協議,是符合兩岸人民的意愿,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要求。
2、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思想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思想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兩岸關系的發展是在兩岸和平發展的政策指導下進行的,體現了正確意識的推動作用和正確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也體現了科學正確價值觀對社會實踐的導向作用。
3、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臺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獨”分子割裂聯系、分裂祖國的行徑注定是會失敗的。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兩岸“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兩岸漁業勞務合作”與“兩岸標準檢測及認證合作”等四項協議,必將對兩岸經貿關系乃至兩岸關系產生積極重大的影響,給兩岸民眾帶來實際利益。
4、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和變化發展的,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簽署的“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兩岸漁業勞務合作”與“兩岸標準檢測及認證合作”等四項協議,是致力于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加強兩岸之間經濟貿易的發展,有利于達到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5、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一國兩制”是在實事求是基礎上確立的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雙方就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等三項協議達成共識并簽署協議,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符合社會規律,有益于兩岸人民。“臺獨”勢力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社會規律,注定會失敗。
6、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要重視量的積累。只要我們深入解決攸關人民利益的經濟議題和民生問題,累積成果,增進互信,本著以協商化解分歧,以合作取代對抗的精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兩岸關系今天正沿著一條正確的道路前進。
7、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兩岸加強經濟貿易合作,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民意,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是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過程中,必須同阻撓兩岸關系發展的“臺獨”勢力和“臺獨”分子進行堅決斗爭。
8、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實現祖國統一要努力把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落到實處。要廣泛團結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爭取世界上更多國家、更多的人是理解和支持我國政府對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和方針政策,努力形成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反對“臺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局面。
(三)政治生活
1、雙方就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等三項協議達成共識并簽署協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加強兩岸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地區穩定與發展,為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最終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2、我國的國家職能。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加強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體現了國家履行政治、經濟等國家職能。
3、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國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佳方式。根據“一國兩制”的方針,兩岸統一后,臺灣保留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將得到保障,臺灣經濟將真正以祖國大陸為腹地,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臺灣同胞可以同大陸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共享偉大祖國在國際上的尊嚴和榮譽。
4、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兩岸關系問題的正確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推動兩岸關系向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也要堅決抵制一切“臺獨”分裂勢力妄圖把臺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行徑。
5、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義務。作為中國公民要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同一切分裂活動作堅決的斗爭是每個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
6、和平與發展的關系。發展需要和平,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中,才能順利實現經濟的發展。發展經濟是維護和平的重要基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陳江會”簽訂的幾項協議,是在兩岸“三通”上的重大突破,兩岸交流將會更加便利,給臺灣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12高考命題的切入點可能有】
運用市場的調節作用、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經濟的全球化等經濟學知識分析海峽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說明兩岸經貿文化合作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運用國家文化職能、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征等政治學知識,分析全面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海峽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為載體,考查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與影響等歷史主干知識,以及臺灣的地理位置、重要戰略地位、經濟特點等地理相關知識。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