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時事政治熱點專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來源:新浪博客 2012-03-15 15:34:47
2012高考時事政治熱點專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時事背景】
2010年1月1日,在中國和東盟19億人民的共同期盼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也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對外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由中國和東盟10國共同組成,共擁有19億消費者、近6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和4.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自貿區啟動后,從今天起,中國和東盟六個老成員國,即文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之間,將有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中國對東盟平均關稅將從9.8%降到0.1%,東盟六個老成員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至0.6%。東盟四個新成員國,即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也將在2015年實現90%的產品零關稅。關稅壁壘的逐漸消除,為中國與東盟企業創建了更加便利的發展平臺。上世紀90年代末,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和東盟國家共同渡過了難關。危機之后,雙方深刻認識到,加強互利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的必由之路。
2002年11月4日,我國與東盟10國的領導人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不僅有利于中國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產業分工鏈,還有利于促進國內改革開放,為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積累經驗。對東盟國家來說,則可利用中國強大而穩定的經濟實力、工業體系和市場緩沖力,帶動東盟國家走出金融危機,應對跨國公司挑戰,共同促進對國際市場的出口。
2003年10月8日,溫家寶總理在第七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倡議,每年在中國廣西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得到東盟各國領導人的一致贊同。2004年,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辦。8年來,博覽會常辦常新,碩果累累,搭建了中國和東盟友好交流、經貿合作和深化友誼的重要平臺,造福了各國企業和人民,形成了中國——東盟“南寧渠道”,已成為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國際性經貿盛會,成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發展的助推器,成為中國與東盟友好合作的象征。
2011年10月21日上午,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開幕式,并宣布博覽會開幕。今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0周年,也是中國-東盟友好交流年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1周年。本屆博覽會作為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的重要內容,將集中展現中國——東盟不斷擴大交流合作的豐碩成果,重點主題是“環保合作”,將舉辦中國-東盟環保合作論壇,同時圍繞環保、質檢、金融、科技、藥品安全、森林、大眾體育、文化產業、出版、人口與發展等領域,舉行10多個高層論壇和國際會議。
【知識精析】
1.經濟常識
(1)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能加強發展中國——東盟各國的互利合作關系,有利于在國際范圍內調劑資源余缺,參與世界資源的分配,為中國與東盟企業創建了更加便利的發展平臺,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
(2)發揮比較優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節約社會勞動,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引進和吸收各自先進科技成果,增強各方自力更生能力。
(3)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區域內部經濟聯系,是走向經濟全球化的階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是生產社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不僅有利于中國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產業分工鏈,還有利于促進國內改革開放,為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積累經驗。對東盟國家來說,則可利用中國強大而穩定的經濟實力、工業體系和市場緩沖力,帶動東盟國家走出金融危機,應對跨國公司挑戰,共同促進對國際市場的出口。雙方加強互利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的必由之路。
(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發展中國與東盟的經貿交流,可以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可以吸收和借鑒東盟在某些方面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可以接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2.哲學常識
(1)聯系的觀點。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又是有條件的,我們必須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為中國和東盟國家提供了一個雙向互動、競爭開放的合作平臺,將為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發展創造條件,從而促進各國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領域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后,雙方的互補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互補性貿易將極大豐富雙邊市場,貿易和投資都將大幅增長,有利于促進雙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既符合我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
(2)發展的觀點。整個世界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我們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從無到有,到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全面深化雙方戰略伙伴關系,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等,體現了發展的觀點。
(3)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原理來分析。中國——東盟既合作又競爭,在合作中展開競爭,在競爭中強化合作。
(4)量變與質變的統一。2002年中國與東盟啟動自貿區談判,2003年正式實施“早期收獲計劃”,2004年簽署《貨物貿易協議》,2007年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此次《投資協議》的簽署標志自貿區主要談判任務成功完成,自貿區在2010終于全面建成。
3.政治常識
(1)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國家職能反映國家性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體現了我國的國家機構履行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國際的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積極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的對外職能。
(2)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維護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發展對外關系的依據,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有利于中國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產業分工鏈;有利于促進國內改革開放,為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積累經驗。
(3)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是中國和東盟各國謀求長遠發展戰略,努力爭取有利于本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的結果。中國與東盟由競爭走向“合作雙贏”體現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4)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世界各國都清楚地認識到,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各成員國積極履行各項責任和義務,這表明,在當今和未來的世界,經濟是基礎,發展經濟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最關心的問題,各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多地轉向經濟、科技等領域。
(5)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是我國積極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結果,促進東盟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既是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加速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