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必讀:如何調節高考備考時的情緒變化
2012-03-09 14:14:50《求學》雜志官網文章作者:沈潘艷
高三生必讀:如何調節高考備考時的情緒變化
作者簡介:沈潘艷,女,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應用心理學教研室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解讀:
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生物鐘”。這個“生物鐘”會自動地提醒我們,什么時候該吃飯了,什么時候該睡覺了。與“生物鐘”類似,我們的情緒也會出現一些有規律的變化:什么時候情緒興奮、什么時候情緒低落。這種情緒上的變化與我們受到的外界影響沒有太大的關系。就如小超來信中所說的,雖并未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可情緒就低落下來了。這就像一個在下午一點有午睡習慣的人一樣,即使那天早上十點才起床,到了下午一點,他照樣還是想睡午覺。我們暫且將這種有規律的情緒變化叫“情緒鐘”吧!
我們可根據生活的需要來調節自己的“生物鐘”,依此類推,我們也可對自己的“情緒鐘”進行有意識的調節,以便有效地為自我服務。比如小超,千萬不要被動地等待情緒在一兩小時內自然恢復到平靜狀態,而要主動出擊,將自己的情緒從低落狀態盡快調整到平靜狀態。比如,可以在吃完晚飯后在校園里轉轉,聽一些讓人興奮的音樂,隨音樂哼上一兩句,讓自己情緒盡快脫離低落狀態。
該將“情緒鐘”調節到什么狀態?
認識了“情緒鐘”,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將“情緒鐘”調到怎樣的狀態才有利于復習呢?可能有很多同學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當然是將情緒調節到愉快、興奮狀態咯!這種回答來源于將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的認識。
一般來說,正性情緒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愉快、高興、開心、滿意等情緒,而負性情緒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郁悶、悲傷、恐懼、焦慮、煩躁、悔恨等。習慣性地,我們會認為正性情緒是一種好的情緒,而負性情緒對人沒好處,應極力避免。其實不然!情緒除了有正性和負性之分外,還有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之分。所謂積極情緒,就是對我們從事的活動有促進作用或積極作用的情緒,而消極情緒就是指對我們從事的活動有阻礙作用或消極作用的情緒。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會發現,一些負性情緒其實對我們是有利的。比如,遇到危險時,恐懼的情緒會促使我們發出尖叫聲,而尖叫聲傳達出需要幫助的信號,這是有利的。再如,當我們參與比賽時,適度的焦慮有利于我們調動全身的潛力而在比賽中取得最好的成績。因此,不能簡單地說要將“情緒鐘”調節到正性情緒狀態,而要視任務情況而定。
情緒除了有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還有強度之分。比如,以下情緒從弱到強分別是,喜:適意—愉快—歡樂—大喜—狂喜;怒:不滿—生氣—怒—激怒—大怒—暴怒;哀:傷感—難過—悲傷—哀痛;懼:害怕—懼怕—驚恐—驚駭。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該將情緒調節到什么強度才有利于我們的復習呢?有同學可能會說,當然是強度越高越有利于復習咯!其實不然。總體來說,情緒強度和活動效率的關系是一個倒U型的關系,即中等強度情緒最有利,情緒強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好。除此之外,情緒強度與活動效率的關系還與任務難度有一定關系,“耶克斯-多德遜定律”就很好地說明了三者之間的關系。
從上圖可看出,面對復雜任務時,我們的情緒或動機水平偏低一些,最有利任務的完成;面對中等難度的任務時,我們的情緒或動機水平處于中等水平,也有利于任務的完成;面對容易或簡單的任務,我們的情緒或動機水平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這個定律在生活中有非常多的體現。比如,運動員在奧運會決賽的角逐中(想要獲得冠軍,此時任務非常困難),必須要將自己的情緒水平調低(放松、不緊張)才有利于自身水平的發揮;而一個奧運冠軍在平時的常規訓練中(任務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就必須要有適度的情緒緊張水平才能保證訓練的成績,否則很容易“大意失荊州”。
正在緊張備戰高考的同學充分理解這一原理,才能在復習和考試中將自己的情緒調節到最佳狀態。比如平時的復習中,要保持適當的緊張水平才能保證復習的最佳效果;而到了考試時,卻需要放松心情才能發揮出最好水平。在考試中,遇到簡單的題目時,要提高緊張程度,以免粗心大意而丟分;而遇到困難題目時,必須放松,才可能有靈感閃現。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