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習關鍵時期 考生要避免六個盲目行為
2012-02-21 14:37:52新浪博客
高考復習已進入關鍵階段,很多學校進度已經進入所謂形式化的“第二輪”復習。要想在這段時期內取得較高的學習效率,要求學生把高考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并且能較為靈活運用知識。引起從即日起,針對高中的九門學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通過博文給大家一些建議,希望這系列文章能給學生們帶來更多的參考。從時間上看,離高考還不到四個。再過幾天,很多班級的黑板上會出現“離高考100天的倒計時”,很多學生看到后難免有一些緊張,既然時間非常寶貴,我們必須要明確自己應該做什么事情,不應該做什么事情。這里列舉了第二輪中復習中切忌的幾種盲目的事情。
1.盲目做題。
很多人覺得成績上不去,就是做題量不夠,只要多做題就會提高成績,其實,如果一個人“消化”能力有限,吃得再多也很難攝取到自己需要的營養。學習也是如此,學生面對一堆試卷,各種各樣的題目,不可能、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把每到題都系統的做一遍,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的做題,例如說你在某塊知識點掌握上存在不足,或者在某個題型上沒有把握,那么就可以針對實際情況,通過做題來歸納和總結,而千萬不能看到題目就做,不管你需要的還是不需要的都盡力做。
2.盲目自信。
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競爭強度很大,一直對班上學生強調:“備戰高考,要進行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其實只要備考過程充實了,結果應該會很好的,但是現實中很多人把這句話倒過來了:“最好的打算,最壞的準備。”高考分數公布以后,北京的考生上600分的學生不足報考人數的10%,那么有多少人能上心中滿意的大學和專業?多數人寧愿相信曾經說過多少遍的話:“只要高考還沒有考,什么都有可能發生”話是對的,但是憑什么奇跡就發生在你的身上呢?要是每個人身上都發生奇跡的話,那么就不叫奇跡了。因此我建議大家還是先別想著結果,好好的準備過程,我們可以躊躇滿志,但是一定要在科學高效的復習、夯實基礎、規范答題的前提下。陪著幾屆考生走過來,我覺得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取得成功,還要看你的方法科學不科學,你的方向與高考方向是否一致?盲目自信更讓自己看不清自己,那么連自己都看不清,還能辨別方向嗎?
3.盲目完成作業。
面對大量的作業,多數學生都是以應付老師檢查為出發點,把自己最寶貴的時間全部放到完成作業上,結果成績沒有取得什么進步,相反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被動的學習,被動的聽課,被動的完成作業,很多學生上學期就是這樣渡過的。這學期時間很短,自己都要上大學了,更應該清醒一些了,能按時完成作業不一定就是好學生,老師眼中“好學生”“聽話的學生”不一定能讓你擁有一個很好的未來。要知道作業是為大家準備的,老師從整體上去安排的一種教學形式,不一定適合你實際情況。不管你面對多少作業,一條復習定律永遠不會變:把最清醒的時間,留給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合理的安排時間,說真的,我留給班上學生的題目絕對都是高質量的題目,并且這些題目都是知識點集中,命題思路廣,題型新穎適合高考要求,但是我從來不查作業,因為我相信,他們只要覺得有用才會去做,只有內心想做,有做題的欲望,才能高效的做題。而不是搞一刀切,應該根據每個人情況去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