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自主招生最初方案曾設想不用高考
2012-02-20 11:25:31東方早報文章作者:韓曉蓉
鄭方賢——復旦附中校長、復旦大學教務處副處長,2009年前擔任復旦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招生辦主任,作為高校自主招生的設計者和參與者,見證了自主招生十年的變遷。
龍年春節后,從復旦千分考到華約、北約、同盟的自主招生車輪戰,自主招生搞得這么熱鬧,但是考生和家長們都不領情,高校也在叫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早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復旦附中校長鄭方賢教授。
申請制不宜馬上實施
早報:自主招生中有兩個名詞比較容易混淆,一個是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一個是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
鄭方賢: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是專指前面提到的招生改革(統稱5%的自主招生),首批全國有22所,后來逐步增加,到現在已有80所左右,而實施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的學校全國僅兩所,就是復旦和上海交大,主要是進行區域性的試點,名額也由5%的限定進一步擴大到了2006年的300名,后來又繼續擴大到了500名以上。
早報:據說方案中有不參加高考的建議,后來教育部沒有采納,一直到現在,盡管有不少高校年年都會向教育部提議不參加高考,但是卻不能免高考,原因是什么?
鄭方賢:的確,關于要不要高考,教育部猶豫再三之后,還是沒有同意復旦的自主招生方案可以放棄高考,批復稱考生還是要參加高考,但是高考成績只作為參考,換言之,突破了高考成績必須達到一本線的要求,這又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海外名校的申請制、多元化評價的錄取,在中國并不能馬上實施,畢竟中國有中國的特點,發展的進程不一樣。
規模還不夠大影響有限
早報:為什么后來自主招生變了味?考試太多,考生太累,現在被質疑增加了考生負擔,對高中的教育也沒有起到引導作用,自主招生還有存在的必要么?
鄭方賢:自主招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調動了大學的自主性,在2000年前,都是考試院在前面,高校在后面,學生進了校以后,高校才進行學生的培養設計,有了自主招生后,高校的培養和選才提前了,高校直接面向社會,承擔的壓力大了,對自身的要求也更高了,在人才培養方面思考也更深了。
從目前情況看,自主招生表面是蠻熱鬧,但基礎教育沒有多大改變,不是自主招生沒有意義,而是規模還不夠大,影響面也有限,有幾個數字可以支撐這個說法,2006年復旦推出自主招生改革方案,不設條件公開在網上報名,當時全市有十萬左右考生,結果當年有6000多名考生報考,現在上海的考生總數下降明顯,只有六萬左右了,但每年報考復旦自主招生的考生仍穩定在5000多人。這至少說明兩點,一是轟轟烈烈的復旦自主招生,無論是理念還是方案真正直接影響到的學生就這么一個幾千人的群體;另一方面是社會總體上是理性的,考生和家長在選擇時,心里還是有桿秤的。
如果自主招生的學校再多一些,自主招生的規模再大些,我們有理由相信“多元化的考試評價和多樣化的選拔錄取”局面是能夠形成的,所以政府和社會要創造條件鼓勵大學開展自主招生,那時候中學校長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底氣鼓勵學生根據興趣全面發展,而不只是單純圍繞高考一根指揮棒。
根源在太關注眼前利益
早報:自主招生政策年年都變,高校中有的還結盟聯考,考生被考得很累,自主招生負面聲音越來越大,根源是什么?
鄭方賢:自主招生之所以走過十年后引起社會的詬病,我認為主要還是太關注于眼前的利益。目前的根源在于,大學、中學、考生、家長等面對自主招生時,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都希望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公共的利益和長期發展。
比如,大學追求“好”學生,但面對什么才是“好”學生這一命題,許多大學就顯得沒有自信了,因為學校本身的培養就沒有形成科學的理念和特色,或者說大學本身沒有思想,因此選拔考生時,只能借用別人的標準,如高考名列前茅、中學成績排名靠前、高中競賽得獎等等,給社會的感覺就是大學一窩蜂地搶學生或者稱為自主招生的同質化,所以這樣的學校實際上還沒有做好自主招生的理論準備,當然更談不上實踐了。
又比如,有的大學雖然懷有“集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理念和自信,但卻坐等英才上門,不想為之付出,所以就會出現諸如連橫合縱或者搭順風車的現象,或者有的高校想著把高考中沒人愿意填報的專業用自主招生的政策加以彌補,凡此種種讓自主招生越來越遠離它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