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的考生與高校自主招生無關
2012-02-14 10:17:20山東商報文章作者:徐玉芹
從2003年開始試點到現在,自主招生已經走過十個年頭。自主招生對考生究竟意味著什么?究竟有多少人從自主招生中受益?自主招生到底能“自主”多少事?
從單兵作戰到招考聯盟
自招走入“尋常百姓家”
我國重點大學自主招生選拔試點始于2003年,首先在22所重點大學試點。“2003年實行自主招生的目的,是為了擴大高校的自主權,而通過自主招生選拔的考生,在錄取時也可享受20分-60分的優惠。”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涵表示,正是名校的這種錄取優惠,吸引了越來越多考生和家長追捧自主招生。
當時參與的高校范圍較小,教育部允許每所高校的自主招生人數控制在該校招生計劃總數的5%之內。這被視為打開了下放高校招生自主權的一個“口子”。但由于最初了解自主招生的人很少,高校也不敢把口子開得太大,因此,通過自主招生招進高校的學生并不多。
但是2010年到2011年兩年時間,為減輕考生負擔,北大、清華試點了自主招生“聯考”。此舉受到媒體的高度關注,自主招生一下子走進“尋常百姓家”。
聯考“催熱”高校自主招生
“三足鼎立”局面就此形成
2011年,自主招生聯考受媒體“熱炒”,一度成為網絡“熱詞”,清華等五校聯考擴容至七校,被稱為“華約”;北大等三校聯考擴至13校,被稱為“北約”。與此同時,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等九所工科高校也成立了“卓越聯盟”。當年,三大聯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在實行聯考之前,學生參加自主招生還沒有這么踴躍,學校也沒有這么主動。”鄆城一中一帶隊老師說。但2010年部分高校實行聯考后,增加了考生拿證幾率。“比如說沒實行聯考時,你想拿幾個證就要參加幾次考試,但聯考之后,你考了北約,可以報三個學校志愿;考了華約,能報兩個志愿。”可以說,是聯考催熱了自主招生。 而對高校來說,自主招生的不斷擴大,也為“掐尖”創造了條件。“比如山大自主招生計劃是500個,按照往年報考形勢,這500個計劃能完成80%。也就是說,通過自主招生就能攬入400多個尖子生。”山東省有關招生專家透露。
多少考生受益自主招生?
99.9%的考生和自招沒關系
2.8萬人參加“北約”筆試;4萬余人參加“華約”筆試;3.5萬人參加“卓越聯盟”筆試……三大聯盟20多所高校,通過初審、參加筆試的人數就突破了10萬人。除了這些高校外,還有其他53所高校也組織自主招生,其中包括名氣并不算大的京校聯盟。
這么多人參加自主招生,最后能用得上的又有幾人呢?山東大學招辦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報考該校自主招生的省內外考生突破1萬人,通過初審并參加筆試的考生有5100余人,學校計劃發證900人,但學校2012年自主招生計劃只有500人。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曾透露,根據有關方面數據,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錄取的考生大約1.5萬人左右,其中,2/3的學生沒有自主招生的優惠也可以進入同樣的學校,即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優惠的考生為0.5萬人左右,占全國每年1000萬考生總量的0.05%。因此,就這個意義看,迄今為止的自主招生,與99.9%以上的考生沒有直接關系。
但這樣的比例并不能阻止考生趕考的腳步。“只要有機會,就會爭取。”陪外甥參加“華約”自主招生考試的宋傳杰先生說。至于參加自主招生是否耽誤高考備考,有家長表示,花兩天時間趕考如果能拿到自主招生資格,哪怕是最低優惠,都很劃算。“你在家多復習兩天,就能提高5分嗎?”有家長反問。
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
就是想為高考加道“保險”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2010年自主招生實行聯考之后,不少中學看到了“機會”,就連之前從未涉足自主招生的農村高中也躍躍欲試。
鄆城一中一位帶隊老師說,他們學校近兩年開始組織學生參加自主招生,兩年前很少有人這么做。
壽光一中一位有十年教齡的帶隊老師說,他們學校這兩年有大量學生參加自主招生,她這次帶的十多名學生,都是考北大清華的。“學校對他們進行過簡單培訓,有專門老師輔導,模擬面試。”她說。
陪外甥參加考試的宋傳杰認為,對考生來說,自主招生資格相當于加一道保險,萬一高考發揮不佳,有了這個資格也能保證走個好學校。
對農村考生來說,這樣的機會聊勝于無。
“北約”某高校招生負責人透露,該校最近做了一項統計,2012年報考該校自主招生的考生中,按照戶籍判斷,八成以上來自城市,只有不到兩成考生是農村戶口。“不統計不知道,這個差距的確有點大。”這位負責人說。
誰也不想空手回去
但多數只能是“過客”
“既然有這種機會,就想抓住。能拿到資格固然是好,拿不到就當做為高考‘練兵’了。”淄博考生家長孫女士來濟南三天了,她的孩子11日參加“華約”筆試之后,昨天又參加了卓越聯盟的筆試。她的這番話語,幾乎是所有家長對自主招生的看法。
“奔這兒來的,誰都不想空著手回去。”濟寧考生家長孫女士一語道破玄機。
煙臺王女士的女兒在參加“北約”筆試之前,已經參加過南開大學的自主招生筆試。“南開挺難。沒通過。”王女士說,她的女兒憑借文學天賦獲得了多所高校的自薦資格,“既然拿到了資格,就要試一試。”因此,在南開落敗之后,她又帶女兒乘飛機來到濟南,“酒店是年前在網上訂好的。”
對王女士來說,與機會相比,花費多少都是次要的。“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她說。參加“北約”考試之后,昨天,她的女兒又考了“卓越聯盟”的一所學校。
盡管這三大聯盟自主招生總計劃數尚難以測算,但有招生專家透露說,“100人里能有5個拿到資格證的就算不錯了。”這意味著,余下的幾萬名考生只是這場角逐的“過客”。
專家觀點
自主招生改革
路在何方?
自主招生路在何方?“原來的高考制度,受批判最多的就是一考定終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主招生客觀上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機會和選擇。”我省有關招生專家表示。但是,由于當前高校間對高分生源的爭奪日趨激烈,自主招生的錄取優惠政策,已經淪為爭取高分生源的一種手段。“比如說‘華約’‘北約’筆試撞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位專家說。
“我們的自主招生改革并不徹底。”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現在的自主招生還是一種建立在高考基礎之上的優惠,這樣的話,實際上并沒有擺脫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因此,很多學生都是按照以前這種應試的套路來應對現在的自主招生考試,所以自主招生改革必須深入推進,真正建立起多元評價體系,才能打破原有的應試教育格局。
熊丙奇認為,要擴大學生選擇權,自主招生考試應交給社會中介機構舉辦,相關高校認可,學生可根據學校認可的聯考成績去參加考試。熊丙奇說,美國大學基于SAT的自主招生,當初也是源于哈佛大學采用SAT作為申請入學成績,其后再逐漸為其他大學認可。“如果把高考的功能從現在目前的選拔轉變為評價,學生統一參加高考之后,每一所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提出達到多少分要求可以申請,學生就可以自主向多個學校提出申請。這些學校獨立、自主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