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選拔錄取從2001年試點以來,突破了“一考定終身”的藩籬,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幫助一些特殊考生邁入名校。而高校在選拔過程中的認知、探索及改革,贏得了社會的認可。
十年中,高校到底對哪些類型的考生情有獨鐘,究竟想選拔什么樣的人才,筆試、面試有何“玄機”,還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恰此選題,正逢教育部直屬高校招生工作研究會2011年年會預備會議召開,20多所高校招辦負責人相聚蓉城,于是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趕赴會場……
三種問題hold不住,臨場支招
既然考生在面對自主選拔錄取考試有一些不正確的心態和做法,那么進入筆試和面試的考生易出現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高校招辦負責人總結出這幾條考生易出現的問題:第一,考生沒有對自主選拔錄取做清晰認識,高校和考生之間的期望值有差異。高校希望通過這種選拔方式優中選優,而考生則瞄準了高校給予的優惠政策,把它當成了進入重點大學的籌碼,沒有真正認識到高校的選拔目標和要求,所以出現很多考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報名再說,這也不利于后面的考試。第二,多數考生遇到平時練習不常見的題,或是具有潛在知識點,多學科知識融合的綜合性問題,便無從下手。這反映出考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以“題海”訓練方式為主,應試能力很強,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應用還有一定的差距。第三,高校面試測試的內容多偏重綜合素質能力的考核,而很多考生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對社會關注程度不夠,課外知識欠缺,知識面不寬。在回答考官問題時,一部分考生心理素質較弱,回答考官問題比較緊張,甚至有些不敢正視考官。這反映了考生平時不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與人溝通能力差。除此,有些考生在回答問題時放不開,思路受限嚴重。尤其是面試時,回答問題無自己的見解,試圖根據背的范文去套句子。這種狀態,又豈能博得考官的青睞?
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很多高校招辦負責人都從自己的工作經驗中給各位考生支招。
首先,在高中學有余力的考生可以來參加自主選拔錄取,杜絕盲目,興趣至上才是原則。若只是瞄準了高校的“分數優惠”這塊大蛋糕,那考生將得不償失。
其次,高校自主選拔錄取考試的筆試內容范圍,大致不會超出考生高中階段所學各門課程,但是考試方式相對靈活。和高考試題相比,難度更大,更需要考生有比較扎實的學習功底和靈活的解題思路。大部分高校均會根據自己的培養要求,考查考生的知識儲備和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某一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有興趣的考生可以提前通過該校的網站或電話咨詢了解高校的考查內容、考查方式即可,而不能以沖擊或影響自己正常的高考復習計劃為代價全力以赴備戰數家自主招生院校。
在筆試答題時,考生應視野開闊,特別是解答一些多知識點的綜合性問題時,不僅僅要看到題的某一方面,更要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答。
再者,面試時,不要緊張,從容應對。考生應事先對自己申報的材料了如指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另外,還應對自己特長和興趣相關的知識進行一定的儲備,平時要多關注社會的重大問題,多讀課外書及對某些文學作品的評價等等。
未來,任重而道遠
在探索“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完善“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落實高校的辦學自主權等方面,高校做出了探索和努力。那么,自主選拔錄取行進至今,是否達到了高校當初的初衷和目的?還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從“趨之若鶩”到“量體裁衣”
現如今,很多考生及家長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該制度的初衷和本質,還是將其作為“增加一些保險系數”來看待。這種“隨大流”在目前優質教育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導致考生和家長有些盲從。高校招辦負責人評價,隨著自主選拔錄取制度的不斷完善和高校自身特色的逐漸鮮明,考生和家長應更加正確和理性地看待這一制度,高校希望考生應明確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長,并慎重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這符合自主選拔考試的初衷,值得提倡和進一步探索。
◆評估尚早,仍需時日
自主選拔錄取是為深化高校招生體制改革,滿足創新、拔尖人才選拔和專業培養需要,積極探索以統一考試錄取為主、與多元化考試評價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的新機制。高校招辦負責人表示,實施過程中,確實達到了這一初衷和目的。這些通過自主選拔錄取進入高校的考生,不僅整體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專業學習成績也較為突出。但是有一小部分的考生在大學學習有點緊張,在學習成績上的優勢并不明顯,稍一松懈,就跟不上,某方面不盡如意。
雖然目前看來,大多數自主選拔錄取的考生在校表現突出,經過自身努力保研到北大、清華攻讀碩士、博士,也有出國到名校深造。還有一些進入國有大型企業、政府機關、高等院校、全國500強企業等。但關于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以至未來的評估,很多高校招辦負責人都表示為時尚早。就如秦春華主任的一番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自主選拔錄取選拔到目前只有十年的時間。我們希望對這個問題再等十年再來判斷。但自主選拔錄取作為高考制度不變情況下的一種補充路線是正確的,應當繼續堅持并推廣下去。”
◆跳出應試教育的窠臼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自主選拔錄取過程中“偏才”“怪才”很少甚至沒有也成為了高校思索的方向。現如今的高三學習儼然已成應試教育的堡壘,考生進入高三之后很少有時間參加業余活動。“一心只讀書”的他們為了應付高考,整天埋首書堆與題海,在某方面有才華天賦的學生已經被埋沒。另外,中學基礎教育功利性較強,忽略了對學生特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高校想要招收到“偏才”“怪才”是件不易的事。尷尬的應試教育如何與高校選拔人才真正接軌,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scgzkg.net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