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書連2012大學排行榜:浙大北大清華蟬聯三甲(2)
2011-12-21 19:20:41武書連新浪博客文章作者:武書連
八、浙大北大清華上交大等校入選2012研究型大學
在《挑大學選專業—2012高考志愿填報指南》中,作者依據上年標準,列出了中國研究型大學名單。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等36所學校依次在列。
36所研究型大學中,有33所985工程大學,3所211工程大學。
九、浙江大學獲自然科學總分第一 北京大學獲社會科學總分第一
在理學、工學、農學、醫學4個學科門組合的自然科學排名中,浙江大學列第1名,清華大學第2名,上海交通大學第3名。
理學第1名:北京大學
工學第1名:清華大學
農學第1名:中國農業大學
醫學第1名:北京大學
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8個學科門組合的社會科學排名中,北京大學列第1名,中國人民大學第2名,復旦大學第3名。
哲學第1名: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第1名:中國人民大學
法學第1名:中國人民大學
教育學第1名: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第1名:北京大學
歷史學第1名:北京大學
管理學第1名:清華大學
藝術學第1名:中央音樂學院
十、《中國大學評價》繼續公開全部原始數據
武書連《中國大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指標體系、指標權重、數據來源、評價公式從18年前的1993年發布《中國大學評價—1991?研究與發展》時就已經全部公開,使用的全部是公開數據。這種體系結構使得任何人都無法修改評價結果。自2010年起,為了使對中國大學排行榜有興趣的機構和個人方便地重復,武書連放棄了指標體系中的所有問卷調查類指標,大量采用教育部門公開發布的數據,建立了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方便重復、方便檢驗的中國大學評價體系。任何機構和個人都可以按同樣的數據采集方法和數學模型重復和檢驗《中國大學評價》的結果。《中國大學評價》作者每年向社會提供大學排行榜前4名的原始數據。
登錄www.yaxue.net(雅學資訊---中國科學評價網),即可下載2012年綜合實力前4名: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原始數據。
十一、《中國大學評價》繼續開放編制過程
每年的下半年是編制下一年度大學排行榜的時間。為了保證評價的透明度,自2010年開始,中國大學評價課題采用開放式的評價方式,任何被評價的大學都可以派人實地同步重復中國大學排行榜的編制。
需要派員同步重復《2013年中國大學評價》的單位,請將郵件發至wushulian@vip.sina.com。
武書連歡迎同行重復和檢驗《2013中國大學評價》。
十二、武書連研發的《科學引文數據庫》繼續作為大學評價國內論文數據源
如同上年,《2012中國大學評價》國內論文及引用,繼續全部使用武書連研發的《科學引文數據庫》(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簡稱:SCD)。SCD是我國第一個包含自然科學、工程與技術、農林科學、醫藥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全部非保密學科的大型引文數據庫。
SCD的理論基礎是:1.布拉德福(S.C.Bradford)的以文獻集中與離散規律為基礎的布拉德福定律。2.加菲爾德(E.Garfield)的“引文索引用于科學”的論文。3.武書連的“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平均具有相同創新能力”的觀點。三者缺一不可。
SCD在以下三個方面不同于以SCI、SSCI、CSCD、CSSCI為代表的引文數據庫的既往研究。1.數據庫源期刊論文總量由我國普通本科高校中級以上教師總人數確定,不預先設定期刊百分比和期刊數量。2.各學科源期刊論文數量與該學科中級以上教師人數成正比例關系,不受學科期刊百分比的限制,實現不同學科的教師投稿命中機會均等。3.學科按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研究生學科門和一級學科目錄分類。
自2010年7月份起,SCD已經實現網上查詢。登陸www.yaxue.net(雅學資訊---中國科學評價網)即可。
十三、大學著作繼續招領
出版單位出版著作,通常只發布作者姓名,不發布作者的單位,故很難確認著作的作者單位。2012大學評價著作單位的認定仍限于少量確有把握的著作,以及上年度著作認領發布后被部分大學認領的著作。現將2012大學評價涉及到的總計100萬次被引用的著作置于網上,如果哪所大學發現被引用的著作中有本校教師寫的,發信至wushulian@vip.sina.com聯系。核實后即列入該校下一年度大學評價數據庫。
十四、2012中國大學100強
在武書連2012中國大學100強中,四川大學首次上升至第9名,哈爾濱工業大學12年來首次進入中國大學前10名。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在汕頭、深圳、煙臺、寧波新建的4所綜合性大學,其中建校時間最晚的寧波大學(1986年建校)綜合實力在2012年首次進入中國大學100強。寧波大學的經驗證明了:只要領導得力、方法得當,一所新建大學用25年甚至更短的時間,是能夠在綜合實力(寧大99名)、教師平均學術水平(寧大69名)、本科畢業生質量(寧大93名)等主要辦學指標進入中國大學前100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