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政治復習:政治常考古詩文哲理分析(3)
來源:QQ空間 2011-12-16 10:39:54
21.富潤屋,德潤身
解讀:正確的意識對提高自身修養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應當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
哲理分析:意識不僅對人之外的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對人自身具有調節作用。錯誤的意識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長,正確的意識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長。
2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讀: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能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表明對自己的認識是正確的,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種正確的心態,是有智慧的表現。
哲理分析: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人之外的客觀事物應當如此,對自己也應如此。看待自己,同認識周圍的人和事一樣,都要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
2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讀:事物的未來是由現在的各種原因引起的,其結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壞的可能,如果沒有“遠慮”,對壞的可能估計不足,不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到時候真的出現了壞的結果,那就變成了“近憂”。
哲理分析:任何事物都處于因果聯系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將某一事物當做原因來看待,預見它可能產生的結果,盡力爭取未來好的結果。24.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解讀:在對弈中、戰爭中都會出現由于局部的失誤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況。
哲理分析: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不可分割。這要求我們在強調局部要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達到整體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4.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解讀:不會謀劃全局的人,也就不會謀劃一個部分或單位的發展。
哲理分析: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中,整體處于統率地位。這要求人們從整體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中綜合考察對象,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
25.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
解讀:從國家的法規、時代的趨勢,到人倫事理、社會風氣,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
哲理分析: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這句話體現了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6.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解讀:(時間)像流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動,一去不復返。
哲理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都有其產生、變化、發展的歷史。孔子的這句名言體現了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7.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舉翅萬里余,行止自成行。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
解讀:自然界生物的活動與環境之間具有某種確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是有規律的。
哲理分析: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
2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
解讀: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不因為堯是圣人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滅亡。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也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遼遠而縮小面積。
哲理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上面兩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質。
29.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解讀:專心致志地思考,思緒連接古今,心為所動,情為所感,自是動人心弦,于是,感覺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風光。
哲理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都有其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僅停留于當前,也要考察過去、預測未來。
30.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
解讀:(人們)只要遵循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哲理分析: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事物的變化發展又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按照事物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