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作文命題方向練習及應對策略(3)
2011-11-11 10:39:44新浪網
第四,表達方式靈活一點。
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是對高中生作文的基本,即便是同一種表達方式,為了行文的靈動,高明的考生也是善于變化的。例如北京卷《誰與爭鋒》:
試問,如果缺少了這個對手,思想的火花如何碰撞?正是這個對手給了他們彼此無限的發展空間。體育競技亦是如此。林丹正因為有李宗偉這樣強大的對手的緊逼才不斷磨練,取得蘇杯勝利;李娜正因為有了紅土上那些實力深厚的對手的激勵,不斷超越自己才在法網一舉奪冠。世間人事亦如此,對手的力量能激發出我們無限的潛能。
國家缺少了對手,將使社會發展萎靡不振,自取滅亡也未可知。那一日,大唐盛世猶在眼前,可缺少了競爭的他們開始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結果斷送了大好山河。那一月,1927年7月中共領導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就此鋪開,星星之火點燃了莽漾之野。若沒有國民黨的逼迫,這一創舉是否存在也未可知。那一年,中國用自己的實力說話是美國孤立政策失敗,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那一世,中國在列強的壓迫中重生。在對手的沖床之下崛起。若沒有這強大對手的威脅,我們怎能復興的如此之快。
前一段的用例子分析是因果分析法,后一段的用例分析是假設分析法。運用不同的分析使得文章更加活潑靈動了。
第五,課文知識致用一點。
閱卷老師特別鐘愛能夠學以致用的考生,如果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能將所學的材料和知識運用到作文之中,一定會得到青睞。我們的課文其實是一個材料的大金庫,名言如珍珠散落,,史實如家珍可數,作者如明星閃耀,形象如畫卷長軸,材料俯拾即是,就看平時如何積淀。通過聯想,我們可以將一些歷史名人放入高貴的品格之中,概括成鮮活的素材:
有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追求理想的執著,文天祥用“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精神,書寫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動人篇章。
有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堅韌不拔的精神,譚嗣同用“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無畏,發出了,“但得兆民醒百世,何憾人生三十三”的強國吶喊。
有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責任擔當的勇氣,韓愈憑著政治家、思想家的膽略,冒死犯諫,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的戴罪之身,把先進文化帶到嶺南,被百姓奉為神明。
有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殉道大義的品格,海瑞忠心耿耿,直言敢諫,自備棺材,冒死上疏。“海剛峰,不怕死,不要錢,不吐剛茹柔”就是百姓對他最大的愛戴。
再入,《滕王閣序》中的典故比比皆是,其實這就是我們作文最好的素材。如果平時注意梳理,都可以用到考場作文中。例如:
酌貪泉而覺爽——清廉正直,品行純潔。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立志報國,理想歸屬。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謙遜為人、學習他人。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孝順父母,感恩父母。
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知遇知己,心心相印。
這些鮮活的素材,用到考場中,必能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