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校每年約50萬人退學 多為復讀或留學(3)
2011-10-19 13:14:22解放牛網
上海高校在校生自動退學遠不到3%
有數據表明,近幾年全國在校大學生自動退學率已接近3%,每年退學人數近50萬。那“近3%”的數據究竟來自哪里?
記者了解到,目前媒體上引用的“近3%”的數據出自麥可思研究院近日完成的一份名為“探索解決高校新生適應問題的有效途徑——高校新生適應性調查項目”研究。該研究引用的是2008年10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在“普通高等教育學生管理規定培訓研討會”上透露的“我國大學生自動退學率年年增加,從2002年的0.1%上升到了2006年的2.6%。由于未獲得最近兩年的數據,根據“年年增加”的規律,項目研究方認為“目前中國大學在校生退學現象應是‘接近3%’”。
不過,上海西南片某高校一位教務老師告訴記者,一般名校的退學率遠低于3%,所謂自動退學就是根據學校相關規定達到退學要求,但未在規定時間內辦理退學手續的,由學校公示作自動退學處理。
此外,記者從同濟、華東師大等高校的教務部門獲悉,對于這些名校,3%自動退學的比率明顯過高,一般真正自動退學的學生每年僅個位數,其中,絕大多數是因為選擇了國外高校。
記者在《上海大學學生管理規定(本科)》中查詢得知,該校在兩種情況下會對學生進行“自動退學”處理,一是“每學期開學首日教育時,學生必須按時到校辦理注冊手續。因故不能如期注冊者,必須履行暫緩注冊手續(病假需憑醫院證明),否則以曠課論。超過兩周不注冊的視為自動退學。”二是“休學學生需辦理休學手續離校,學校保留其學籍。保留學籍期滿不辦理復學手續者,作自動退學處理。”
事實上,學校在處理違規或學業不達標學生時,也會給予學生這樣一種留有余地的處理手段,如在2005年時,上大有71名大學生被集體退學,其中55人自動退學,16人被學校簽發文件予以退學。其中“自動退學”的55人事實上就屬于對學生進行的留有余地的處理手法,他們在多個學期都未修滿明文規定的學分,學校只好依據校規對他們給予試讀警告,不過他們在試讀期間的成績依然未能達到學校管理規定的標準,最終“被自動退學”。
◎記者手記
從“從一而終”到“自由發展”
全國在校大學生自動退學率接近3%,每年退學人數近50萬……這一新聞一經發布,即引起了不小爭議。這體現了人們求學、擇業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計劃經濟時代,個人選擇必須服從集體利益,無論是求學還是就業,供需雙方必須存在“無縫對接”,否則就會發生資源浪費。人們對于高達3%的“自動退學率”感到驚訝,就是緣于這種慣性思維。
但這種“無縫對接”式的資源配置方式也很容易扼殺學生的個性。學生高考填報志愿時,年紀尚幼,很多人并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和職業,填報志愿也是根據一時興趣或家長的意志,以致很多人入學后才發現,原來自己“上錯了花轎”、“入錯了行”。過去,很多人選擇將錯就錯。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不再“從一而終”,稿件中提到的多個案例,均是學生重新選擇高校,選擇人生。事實上,退學現象在任何國家的大學都存在,學校和學生都不覺得有多大損失,反而被認為是一種合理的、動態的、持續的學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既能促進大學提高教育質量,也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以發展自身的個性和興趣。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寬容度越來越高,這部分學生的比率也將不斷增加。將來,3%或更高的比率,都將只是一個普通的數字,而不是一則引發轟動效應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