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寄語:家長請珍惜孩子的“三分鐘熱度”
2011-10-08 11:15:54新浪博客
無數家長反映:孩子經常作計劃,卻總是完不成。下回再制訂,又完不成。考試考砸了,學習低潮了,就攤開一個大本子定計劃,書房里四處開花:“加油!我是最棒的!”“笑到最后笑最甜!”“我得奮發了,時間不等人了!”用這些標語刺激自己。過兩天,你問他:“你的計劃落實得怎樣啦?”沒詞啦。似乎有點“無志之人常立志”。
其實,孩子經常制訂計劃是一個心理向上、充滿激情的表現。至少定下這個計劃,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就有了一種規范。可是,就我教過的學生,即使最優秀的孩子,也沒有一個能夠把紙上的計劃真正完成。
基本沒有不制訂計劃的孩子,也基本沒有能完成計劃的孩子。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完成不了計劃,就批評他制訂計劃,這是把優點當缺點說了。“三分鐘熱度”,我覺得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家長們不必苛求。
為什么呢?完成計劃的過程中,隨機的東西很多。比如按照正常的速度,一套卷子兩個小時就能做完。如果這套卷子中出了一個錯題,或者一個難題,孩子好幾天都鼓搗不出來;你還按照兩個小時一套卷子的速度要求他,能行嗎?我常常和學生們講,一旦出現難題、錯題,機會就來了。停下你匆匆的腳步,認真地反思:為什么會錯?怎么錯的?問題出在哪兒了?它們在向你招手了,你趕緊停下來,在這個地方細細鉆研,慢慢挖掘。今天把問題解決了,以后的成績就提上來了。這不是金礦是什么?
有一次,我在班上講習題:“我們做一套作業,每一題高考不考的機率是100%,為什么還要做?先弄清這個問題,咱們再去做題行不行?”
有些學生回答:“因為那是老師布置的作業,不完成不行!”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怎么能學到最好?
“既然期中期末不考,高考也不考,我還讓你們做這些題,是不是我剝奪你們的幸福?浪費你們的青春?”我的問題很嚴肅、很有力度。
經過一番討論,我告訴學生:“通過做這些題,你們發現了一個問題,鍛煉了一種思維,概括了一類題型,甚至悟出來一個道理。一句話,通過這套卷子,你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
因此,孩子做計劃,家長應該鼓勵,幫助他們從中訓練高效的思維品質,打點好時間。當然,計劃不要做得太理想了,完不成也不要有一種挫折感。
我從來不勉強學生寫計劃書:下一次考試要拿多少分,將來要進什么大學。很空洞,我們不做這些設想。反過來,孩子們并不迷茫,底氣十足,干勁飽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