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與大學新生談大學四年的學習規劃
2011-09-27 11:14:27中國青年報
讀者朋友們:
你們肩負著中華的未來,你們身上正涌動著創新的血脈!
無論你在哪所學校,哪個城市,你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而今天我分享給大家的一些故事或者經驗,希望能夠幫助你們更好地把握現在!
未雨綢繆,從現在開始,認真規劃生活,努力提高自己。未來就在你手中!
祝福你們都能成就精彩的自己!
李開復:
很高興與這么多剛剛入學的大學新生交流,今天的演講,希望和大家討論一下,經過大學4年的學習生活,未來的你可能成為什么樣子。
4年后,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惑,可能陷入迷茫,也可能發現,你們距離自己的目標還存在許多不足。未雨綢繆,如果想避免4年后的困惑和迷茫,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努力提高自己。
尋找興趣和天賦,避免成為迷茫困惑的人
去年,做校園招聘時,我們去了15所高校,發出了大約200份錄取通知。然后,我一一打電話,看每個人是否愿意加入創新工場學習創業。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人生的未來,創業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
出乎我的意料,超過80%的頂尖畢業生給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沒想過。”
這,就是一種迷茫。
大學4年,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特別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里,天賦在哪里。
該怎樣尋找興趣和天賦呢?我的建議非常簡單:多嘗試!無論是選修課程還是實習工作,無論是參加社團還是去網上求知,花足夠的時間去嘗試、體驗,努力尋找天賦和興趣所在。
當然,求知不能太功利。千萬不要因為你的某個職業規劃,就只去學那些“用得上、有幫助”的技能,否則,你可能會錯失心中真正喜愛的事情。
拿我自己來說,我上大學時選修的課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選課前覺得可能有興趣,上課后卻發現非常枯燥,聽得昏昏欲睡。但我一點都不后悔花時間選這些課,因為這樣的嘗試會讓人生的選擇更少些。
第二類課程是上了幾堂課、做了幾次作業就愛不釋手的課程。愛上一門課程的感覺特別好,這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選了那么多自己不喜歡的課之后,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計算機相關的課程。
第三類課程學的時候很感興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這沒關系,就像喬布斯所說的,這都是人生中積累的點點滴滴,也許未來有一天,你會把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比如,當時我發現自己對哲學很有興趣,但自己并不想做哲學家。雖然沒有直接的用途,哲學類的課程還是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人生的價值,也成了我一生的指南針。
對于第一種課程,直接丟掉;對于第二種課程,馬上去追隨;對于第三種,先留著,以后總歸會把它串聯起來。
學會學習和思考,避免成為應試機器
你們經過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今天進入了大學,應該畫上一個句號。希望你們能掙脫一切束縛,開始真正的學習和思考。
如何真正學會學習和思考呢?在大學期間,必須學會三種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第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自學的能力。在大學4年,要學會從一個被填充知識的人,變為自學知識的人。不能只會背誦,還必須要有理解的能力——這包括舉一反三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無師自通的能力,等等。
該怎樣培養自學能力?很簡單,你必須學會問“為什么”。
第二種能力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么,理論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
這需要在學習時多問一個問題——“有什么用”。我女兒小時候非常不喜歡學數學,她覺得像指數之類的東西沒有實際用處。直到有一天,我問她:“如果有100元存在銀行,每年10%的利息,10年以后你會有多少錢?”當她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居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的時候,她突然對數學有興趣了。我當時就告訴她,指數,還有其他很多數學知識,都是非常有用的,關鍵在于融會貫通,知道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
第三種能力是批判式思維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每個意見都值得了解和珍惜。不要被教條束縛,要學會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問題。
怎么樣培養批判式思維能力呢?建議你們每碰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但要學會問“為什么”,還要學會問“為什么不”,這會讓你更深入地了解問題的本質。
我女兒以前參加辯論社時,問我:“應該怎么選擇我所支持的觀點?”我給她的建議是:“你永遠要選擇那個你不認可的觀點。”按照我的話做了幾次之后,她慢慢了解了,當你去辯論你所不認可的觀點時,會有很多好處。首先,對方的辯論方向你已經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更容易取勝;通過變換視角,你一定會很驚訝:你原先不認可的觀點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會真心理解并相信多視角看問題的好處。這種練習可以讓你更容易平衡不同的觀點,成為一個有批判式思維的思想家。
相關閱讀: